[实用新型]一种气固接触反应性能评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96883.7 | 申请日: | 2018-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646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华腾云;武传朋;张晨昕;郭大为;毛安国;张春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1/10 | 分类号: | G01N31/10;G01N21/35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分析仪 预混合罐 管式反应器 反应气体出口 性能评价装置 接触反应 评价装置 气体冷凝 原料入口 连通 脱硫脱硝性能 本实用新型 烟气吸附剂 顶部设置 多路进料 反应数据 反应性能 流态化管 气固接触 气体分析 气体管线 尾气出口 依次连通 在线取样 反应器 出口 | ||
一种气固接触反应性能评价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气体预混合罐(3)、管式反应器(4)和气体分析仪(5);其中,所述的气体预混合罐(3)的入口连通多路进料气体管线(2),所述的管式反应器(4)为流态化管式反应器,其底部设置原料入口,顶部设置反应气体出口,所述的气体预混合罐(3)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的气体分析仪(5)的入口和所述的管式反应器(4)的原料入口相连,所述的气体预混合罐(3)反应气体出口分别与气体冷凝罐(6)和气体分析仪(5)连通,所述的气体冷凝罐(6)和气体分析仪(5)分别设有尾气出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固接触反应性能评价装置尤其适用于烟气吸附剂脱硫脱硝性能评价装置,在线取样进行气体分析得到反应数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固接触反应性能评价装置,特别地,涉及一种烟气处理吸附剂性能的评价装置。
背景技术
在干式吸附法烟气脱硫脱硝过程中吸附剂处于核心地位,对于烟气脱硫脱硝吸附剂性能评价装置,有些无法体现实际的实验条件,会影响评价指标的真实性结果,无法反映吸附剂各项性能的真实指标以及变化规律,所以需要提供一种新的烟气吸附剂评价装置。
实验中的烟气多为模拟烟气,需要多组分气体的混合,多组分气体能否混合均匀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实验的真实性结果,一般的评价装置多以低温条件下的扩散运动进行混合。这种混合不够均匀、混合速度较慢,并且原料气温度与反应温度差距较大,反应时可能出现原料气加热不完全的情况。
在气-固流化床中催化剂粉末或颗粒很容易进入气体管线,对气体管线造成堵塞,影响反应进程。如何保证连续相气流不携带催化剂粉末或颗粒,催化剂粉末或颗粒不泄露堵塞,反应连续进行是流化床操作成功的关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气固接触反应性能评价装置,适用于烟气吸附剂脱硫脱硝性能评价。
一种气固接触反应性能评价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气体预混合罐 3、管式反应器4和气体分析仪5;其中,所述的气体预混合罐3的入口连通多路带有气体流量控制计1和控制阀的进料气体管线2,所述的管式反应器4为流态化管式反应器,其底部设置原料入口,顶部设置反应气体出口,所述的气体预混合罐3的出口与所述的管式反应器4的原料入口相连,所述的反应气体出口经三通阀分别与气体冷凝罐6和气体分析仪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固接触反应性能评价装置的应用方法,称取一定量的吸附剂于管式反应器4中,固定好管式反应器4,连接好各个接口保证密封性。通入气体进入气体预混合罐3,混合原料气进入管式反应器4进行反应,反应气进入气体分析仪5进行分析。出气体分析仪5的反应尾气进入气体冷凝罐6,冷凝之后清洁排放。当反应结束后,停止通入原料气,并用惰性气体吹扫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固接触反应性能评价装置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固接触反应性能评价装置可将多种原料气体混合均匀,在管式反应器中与催化剂反应后,将反应后气体引入气体分析仪,在线取样得到反应数据,尤其适用于烟气吸附剂脱硫脱硝性能评价装置。混合原料气管线和反应气管线均与分析仪相连接,可以相互切换,实现原料气和反应气的对比分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固接触反应性能评价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固接触反应性能评价装置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其中:
1-气体流量控制计;2-进料气体管线;3-气体预混合罐;4-管式反应器;5-气体分析仪;6-气体冷凝罐;7-预热混合罐;8-混合气体入口;10-混合水入口;9-混合气体出口;11-气体分析仪尾气出口; 12-气体冷凝罐尾气出口;13-气体流量显示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968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