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铁路包桥明洞减隔震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607193.7 | 申请日: | 2018-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991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殷洪波;郭永发;丁文云;杜建军;徐涛;张海波;陶伟明;杨翔;田鲁鲁;杨进京;罗云飞;罗胜利;刘正初;赵海燕;李贵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陈左 |
地址: | 650200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明洞 本实用新型 隔震支座 桩基承台 隔震 地震反应 结构阻尼 延长结构 边墙 减小 桩基 隧道工程 橡胶保护层 工程投资 内部钢板 桥台桩基 上翼缘板 下翼缘板 左右两侧 传递 橡胶层 桥台 铁路 节约 优化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铁路包桥明洞减隔震结构,属于隧道工程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由包桥明洞、进洞桥台、桩基承台、桥台桩基、减隔震支座、上翼缘板、橡胶层、橡胶保护层、内部钢板和下翼缘板组成,通过在包桥明洞左右两侧边墙与与桩基承台之间设置减隔震支座,有利于延长结构周期、增加结构阻尼,减小桩基传递到明洞结构的地震反应。本实用新型针对包桥明洞进行减隔震设计,通过在明洞边墙与桩基承台之间设置减隔震支座,延长结构周期、增加结构阻尼,减小桩基传递到明洞结构的地震反应,以优化明洞结构设计,节约工程投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工程结构领域,具体是一种铁路包桥明洞减隔震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建设条件愈加复杂,桥隧相连地段逐渐增多,桥台进洞工点设计面临多重问题。其中,包桥明洞通常需要与进洞桥台进行联合设计,现有方案采用明洞边墙加高并整体坐落于桥台桩基承台上,明洞高度及桩基上部荷载较大。目前包桥明洞基本采用基于强度的抗震设计方法,明洞工程数量及工程投资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考虑包桥明洞的特殊性,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铁路包桥明洞减隔震结构,通过在明洞边墙与桩基承台之间设置减隔震支座,延长结构周期、增加结构阻尼,减小桩基传递到明洞结构的地震反应,节约工程投资。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铁路包桥明洞减隔震结构,由包桥明洞、进洞桥台、桩基承台、桥台桩基、减隔震支座、上翼缘板、橡胶层、橡胶保护层、内部钢板和下翼缘板组成,通过在包桥明洞左右两侧边墙与与桩基承台之间设置减隔震支座,有利于延长结构周期、增加结构阻尼,减小桩基传递到明洞结构的地震反应。
优选的,所述包桥明洞为双耳墙明洞,也可采用其余明洞类型,明洞边墙坐落于桥台桩基承台上,明洞内轮廓需满足隧道限界及桥台限界要求。
优选的,所述减隔震支座为圆形高阻尼橡胶支座,所述减隔震支座直径按支座外缘距离明洞边墙外缘0.5m控制,即支座直径=明洞边墙宽度-1m。
根据在建玉磨线及丽香线铁路包桥明洞工点,单线包桥明洞橡胶支座直径约为2.35m,双线包桥明洞橡胶支座直径约为2.8m。
优选的,所述减隔震支座高度为30~50cm,具体结合包桥明洞结构形式及高度、场区地震影响等因素确定。
优选的,所述减隔震支座布置于包桥明洞左右两侧明洞边墙与桩基承台之间,纵向布置间距为3m。
优选的,所述减隔震支座也可采用铅芯橡胶支座、滑动摩擦型减隔震支座等其余常用减隔震支座,支座形式及参数结合包桥明洞结构形式相应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明洞边墙与桩基承台之间设置减隔震支座,延长结构周期、增加结构阻尼,减小桩基传递到明洞结构的地震反应,以优化明洞结构设计,节约工程数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铁路双耳墙包桥明洞的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包桥明洞减隔震结构的正面局部大样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铁路双耳墙包桥明洞纵断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包桥明洞减隔震结构纵断面局部大样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减隔震支座的大样图;
图中各标号为:1—包桥明洞;2—进洞桥台;3—桩基承台;4—桥台桩基;5—减隔震支座;6—上翼缘板;7—橡胶层;8—橡胶保护层;9—内部钢板;10—下翼缘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071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