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密封圈类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821610908.4 | 申请日: | 201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144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发明(设计)人: | 郭继刚;陈增宝;韩双能;喻家程;马进;孔文武;胡昊;韩传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宁国中鼎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3/36 | 分类号: | B29C43/36;B29L31/26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金宇平 |
地址: | 242300 安徽省宣城***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形凸起台 模芯 上模 上模底面 飞边 下模 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 中模顶面 改进型 外侧面 模具 产品分离 合模状态 环形结构 模芯顶面 模芯外部 上下布置 下模顶面 支撑模芯 侧面 模底面 底面 顶面 分型 环台 脱模 外沿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密封圈类模具,包括呈环形结构的上模、中模、下模以及模芯,上模、下模上下布置,模芯设置在上模与下模之间且中模设置在模芯外部,中模内侧设有用于支撑模芯的环台,中模顶面设有第一环形凸起台,上模底面外沿设有第二环形凸起台;在合模状态下,下模顶面与中模底面抵靠,第一环形凸起台顶面与上模底面抵靠,第二环形凸起台底面与中模顶面抵靠且第二环形凸起台内侧面与第一环形凸起台外侧面抵靠,模芯顶面与上模底面抵靠,模芯外侧面与中模内侧面抵靠,上模、第一环形凸起台、模芯之间形成型腔。本实用新型中模与模芯之间采取无飞边设计,上模与中模、上模与模芯之间分型处飞边控制在0‑0.02mm,飞边在脱模时自动与产品分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圈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型密封圈类模具。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的密封圈类模具共有3处分型,其中1处采用过盈镶嵌设计,另外2处采用撕边设计,从而产生2处飞边,需要后道人工撕飞边,而目前的模压结构,单耗很难精确控制,为了产品不缺料,实际单耗通常都是远大于理论单耗,这样就造成了产品的飞边很厚,特别是内圆的飞边厚度大于0.15mm,导致后道撕飞边难度增大、效率降低、产品合格率下降;上模与中模、上模与模芯之间采用的面密封,承压面积大,单位面积压力就小,导致橡胶飞边难以压薄;没有设计余料槽,多余的胶料无处可去,堆积在分型面处,导致橡胶飞边过厚;下模为镶嵌结构,两个镶件是过盈配合,镶件难拆卸,且拆卸过程中极易损伤配合面,这样不利于模具后期的维修、保养;产品脱模时,橡胶产品包裹在下模,无法用使用常规的脱模装置,需要手动脱模,手工脱模时要用较大的力量才逐一脱取,通常这类模具为一模25-36腔,这样工人的劳动强度大、花费时间长、生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密封圈类模具。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改进型密封圈类模具,包括呈环形结构的上模、中模、下模以及模芯,上模、下模上下布置,模芯设置在上模与下模之间且中模设置在模芯外部,中模内侧设有用于支撑模芯的环台,中模顶面设有第一环形凸起台,上模底面外沿设有第二环形凸起台;在合模状态下,下模顶面与中模底面抵靠,第一环形凸起台顶面与上模底面抵靠,第二环形凸起台底面与中模顶面抵靠且第二环形凸起台内侧面与第一环形凸起台外侧面抵靠,模芯顶面与上模底面抵靠,模芯外侧面与中模内侧面抵靠,上模、第一环形凸起台、模芯之间形成型腔。
优选的,模芯顶端外沿位置设有第三环形凸起台,第三环形凸起台与上模之间形成第一余料槽。
优选的,第一环形凸起台外沿位置设有环形布置的第一凹陷区,第一凹陷区与上模之间形成第二余料槽。
优选的,第一环形凸起台中部位置设有环形布置的第二凹陷区,第二凹陷区与上模之间形成第一撕边槽。
优选的,模芯外侧面上位于型腔上方位置设有环形布置的第三凹陷区,第三凹陷区与上模之间形成第二撕边槽。
优选的,模芯外侧面上位于第三凹陷区上方位置设有环形布置的第四凹陷区,第四凹陷区与上模之间形成第一分离槽。
优选的,第二环形凸起台内侧面设有环形布置的第五凹陷区,第五凹陷区与第一环形凸起之间形成第二分离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宁国中鼎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宁国中鼎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109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