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有效
申请号: | 201821647488.7 | 申请日: | 2018-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972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王仲勋;徐鑫;姜浩;马金鑫;史浩飞;张雪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03 | 分类号: | H05B3/03;H05B3/14;H05B3/20 |
代理公司: | 11308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黎昌莉 |
地址: | 40000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阶梯状 梯度电极 石墨烯导电层 本实用新型 发热膜 石墨烯 减小 阶梯状减小 发热区域 市场产品 正负极 基底 发热 契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其包括基底、石墨烯导电层和梯度电极层,且该梯度电极层设置在该石墨烯导电层的至少一侧,且该梯度电极层的正负极之间的间距从一端到另一端呈阶梯状增长/减小,或先呈阶梯状增长后又呈阶梯状减小,或先呈阶梯状先减小后又呈阶梯状增大,从而使得在同一个发热区域内,实现不同位置梯度发热。本实用新型的石墨烯梯度发热膜能更好的契合市场产品需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热技术领域,具有涉及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基于石墨烯的红外发射膜因其轻薄便携,外观透明,热容小且热损低等优点而广受关注。然而,市面上现有的石墨烯发热产品皆采用等距电极布置方案,可实现平面均匀发热效果。但在特定使用环境下,对发热效果要求为不等温发热。如现有的石墨烯发热眼罩,发热区域温度相同,但人体眼球及眼周区域对温度需求不同,沿用常规石墨烯发热眼罩,难以达到舒适使用效果。
因此,目前亟需能够分区进行加热的石墨烯梯度发热膜,使其能够在同一个发热区域内(例如眼部周围),实现不同位置梯度发热。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包括基底和石墨烯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石墨烯导电层至少一侧的梯度电极层,或者设置在所述石墨烯导电层两侧边缘的梯度电极层。
其中,所述梯度电极层的正极/负极呈单曲线状,或者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呈双曲线状。
进一步地,所述梯度电极层的正极/负极呈正向单曲线或者反向曲线状,或者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呈同向双曲线或者反向双曲线状。
其中,所述梯度电极层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位于所述石墨烯导电层的两侧;或者,所述梯度电极层位于所述基底与所述石墨烯导电层之间。
其中,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最小间距与最大间距的差值百分比小于30%。
其中,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最小间距为30-35mm,最大间距为40-45mm。
进一步地,所述梯度电极层的厚度为3-50um。
更进一步地,所述梯度电极层的厚度为5-30um。
其中,所述石墨烯导电层为单层或者多层石墨烯,或者粉体石墨烯,或者复合材料粉体石墨烯,或者石墨烯纳米墙。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其包括基底、石墨烯导电层和梯度电极层,且该梯度电极层设置在该石墨烯导电层的至少一侧,由于该梯度电极层的正负极的两个端部之间的间距呈阶梯状增长/减小,或先呈阶梯状增长后又呈阶梯状减小,或先呈阶梯状先减小后又呈阶梯状增大,从而使得在同一个发热区域内,实现不同位置梯度发热。本实用新型的石墨烯梯度发热膜能更好的契合市场产品需求。
附图说明
图1a、图1b、图1c和图1d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的第一、二、三、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的梯度电极层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图2a所示的梯度电极层的红外图像;
图2c和图2d分别为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的梯度电极层的第二、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a、图3b和图3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的梯度电极层的第四、五、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474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PTC加热器的发热芯结构
- 下一篇:一种横梁组件、电热膜片安装框架及取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