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用途的鱼类增殖站野化训练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667362.6 | 申请日: | 2018-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945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王猛;谭文超;单承康;马卫忠;罗思;张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63/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贵阳睿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5008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鱼类增殖站 污水处理系统 高位蓄水池 暂养池 本实用新型 生态 提水管道 循环水道 训练系统 提水泵 鱼池 水道 设施设备 天然水体 依次设置 跌水 阀门 鱼种 野外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用途的鱼类增殖站野化训练系统;在生态水道上依次设置高位蓄水池、暂养池、生态鱼池、污水处理系统,高位蓄水池通过提水管道与污水处理系统连接,所述高位蓄水池、暂养池、生态鱼池、污水处理系统形成循环水道;沿生态水道长度方向,每隔5~10米设置生态跌水;所述提水管道的一端设有提水泵,提水泵位于污水处理系统内;所述高位蓄水池上设有放流阀门;所述循环水道沿鱼类增殖站布置,鱼类增殖站通过管道与暂养池连接。本实用新型能更好的利用鱼类增殖站已有设施设备,模拟天然水体环境,提高我国鱼类增殖站已有设备的利用率和放流鱼种的野外适应能力,适合应用推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用途的鱼类增殖站野化训练系统,属于鱼类增殖站放流鱼种野化训练领域。
背景技术
鱼类增殖放流是减缓水利水电工程对鱼类的不利影响,维护珍稀、濒危鱼类种群延续以及补充经济鱼类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鱼类增殖放流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后增殖放流活动渐成规模,2000年以后增殖放流工作发展较快,但鱼类的人工增殖放流并未达到预期的增殖保护效果,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放流苗种野外适应能力较差,导致放流到天然水体后死亡率较高。
现有鱼类增殖站多由蓄水池、亲鱼培育池、催产池、鱼种培育池、苗种培育池、活饵培育池、孵化设备、防疫隔离池、野化训练池、污水处理设备等组成。受场地和取排水设备的限制,多数鱼类增殖放流站无野化训练池,仅在放流前放入大水体、库湾或河道缓流岸边进行过度培育,这种方式费时费力,且由于离增殖放流站场区较远,放流苗种过渡培育不易实施管理,如专利号为CN205390014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鱼类增殖放流站生态野化暂养装置,该专利的野化训练场所距离河流较近,离鱼类增殖放流站场区相对较远,会导致野化训练的操作、监管不便;部分鱼类增殖站设置了野化训练池,但往往为圆形、椭圆形封闭静水池,这种方式野化训练程度有限,难以提高放流鱼种的野外生存适应能力,如专利号为CN103329829B的中国专利公开的提高放流幼鱼反捕食能力的野化训练方法,该专利主要侧重放流幼鱼的反捕食能力了,未考虑训练场所的生态性,又如专利号为CN103329830B的中国专利公开的提高放流达氏鲟摄食能力的野化训练方法,该专利主要侧重达氏鲟的摄食能力训练,未考虑训练场所的生态性,也未考虑放流鱼种的游泳能力训练。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用途的鱼类增殖站野化训练系统,该多用途的鱼类增殖站野化训练系统合理利用人工增殖放流站已有场地和设施设备,提高人工增殖放流鱼种的野外适应能力。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用途的鱼类增殖站野化训练系统;在生态水道上依次设置高位蓄水池、暂养池、生态鱼池、污水处理系统,高位蓄水池通过提水管道与污水处理系统连接,所述高位蓄水池、暂养池、生态鱼池、污水处理系统形成循环水道;沿生态水道长度方向,每隔5~10米设置生态跌水;所述提水管道的一端设有提水泵,提水泵位于污水处理系统内;所述高位蓄水池上设有放流阀门;所述循环水道沿鱼类增殖站或其他养殖设备布置,鱼类增殖站或其他养殖设备通过管道与暂养池连接。
所述暂养池和生态鱼池的前后端均设有拦鱼栅。
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一侧设有拦鱼栅,拦鱼栅与生态鱼池相邻。
所述高位蓄水池、暂养池、生态鱼池、生态水道均为混凝土结构。
所述高位蓄水池的底部高程高于暂养池、生态鱼池、污水处理系统的底部高程。
所述生态鱼池的形状为圆形。
所述生态鱼池的底部高程低于高位蓄水池、暂养池、污水处理系统的底部高程。
所述生态水道的底部及侧壁铺设有卵石,并种植水草。
所述生态水道的水面宽为1~2m,水深为0.5~0.8m,坡度为1:50~1: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673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移动式珊瑚修复繁育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大鲵与饵料共生养殖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