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余热油水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677338.0 | 申请日: | 2018-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761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谢正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中岳热处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17/09 | 分类号: | B01D17/09;C02F1/04;C02F1/16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01 | 代理人: | 韩洪 |
地址: | 3143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盛水 油水 机体外壳 余热 排热口 油水分离装置 蒸汽吸收 本实用新型 水蒸气 水浴加热 集水桶 进水管 热能源 支撑杆 注入水 冷却 蒸发 沸腾 排放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余热油水分离装置,包括机体外壳、排热口、盛水鼎、油水鼎、蒸汽吸收管、所述机体外壳顶部设有排热口,所述排热口上方设有盛水鼎,所述盛水鼎通过若干根支撑杆固定于地面,所述盛水鼎上设有若干进水管,所述盛水鼎内部设有油水鼎,所述油水鼎上方设有蒸汽吸收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利用余热油水分离装置,结构合理,机体外壳内余热通过排热口排放,向盛水鼎中注入水,油水鼎注入油水,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只有水会沸腾蒸发,水蒸气通过蒸汽吸收管冷却成水在集水桶中收集,油水鼎中只剩下油,实现油和水的分离,同时又合理的利用了机体外壳内部产生的余热,提高了油和水的利用率,减少了热能源的浪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余热油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说到热,不得不说在很多行业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生产中伴生的多余热量,这些热量确切的说也不是多余,因为产品的生产所必须的,那为什么又是多余的呢?是因为这部分能量是产品制造完后就没用的热量,只能白白的浪费掉,并且这部分的消耗很巨大。同时,在工业生产中,油水中含有的水和油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所以,有必要提出一种利用余热油水分离装置,利用多余的热量来将油水中的水和油提取出来,并再加以再次利用,提高油水中油和水的利用率,同时减少余热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余热油水装置,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多余热量浪费严重,油水中油和水利用率不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利用余热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外壳、排热口、支撑杆、盛水鼎、油水鼎、蒸汽吸收管、集水桶、进水管和油水管,所述机体外壳顶部设有若干个排热口,所述排热口上方设有盛水鼎,所述盛水鼎通过若干根支撑杆固定于地面,所述盛水鼎上设有若干进水管,所述盛水鼎底部设有若干出水管,所述盛水鼎内部设有油水鼎,所述油水鼎上设有油水管,所述油水鼎上设有排油管,所述油水鼎上方设有蒸汽吸收管,所述蒸汽吸收管末端设有集水桶。
作为优选: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所述进水管末端通有水源,所述油水管上设有油水阀,所述油水管末端通有油水源,所述排油管上设有排油阀,所述出水管上设有上出水阀。
作为优选: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吸收管上设有漏斗状开口,所述漏斗状开口开口部分位于油水鼎的正上方。
作为优选:所述蒸汽吸收管内设有吸气风扇,所述蒸汽吸收管内设有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贴与蒸汽吸收管内壁。
作为优选:所述蒸汽吸收管上设有用于控制吸气风扇和冷却装置的开关
作为优选:所述盛水鼎呈立方体结构,上部四角上设有若干根固定绳,所述油水鼎呈立方体结构,上部四角与固定绳末端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盛水鼎体积大于油水鼎。
作为优选:所述排热口呈中空的圆柱状结构,所述排热口与机体外壳焊接联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利用余热油水分离装置,结构合理,机体外壳内余热通过排热口排放,通过进水管向盛水鼎中注入水,再向油水鼎通过油水管注入油水,从而实现水浴加热,根据油和水的沸点不同,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只有水会沸腾蒸发,水蒸气通过蒸汽吸收管冷却成水在集水桶中收集,最后油水鼎中只剩下油,实现了油和水的分离,同时又合理的利用了机体外壳内部产生的余热,提高了油和水的利用率,减少了热能源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利用余热油水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盛水鼎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中岳热处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嘉兴中岳热处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773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