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变表面吸附力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821685683.9 | 申请日: | 2018-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784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30 |
发明(设计)人: | 朱瑾;陈建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瑾 |
主分类号: | C22C45/10 | 分类号: | C22C45/10;C22C45/00;A63B6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佛新瑜;韩飞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结构阵列 加热层 缓冲层 可变表面 纳米结构 吸附力 基材 金属玻璃材料 气体容纳空间 间隔排列 供电 | ||
1.一种可变表面吸附力元件,可吸附于物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表面吸附力元件包括:
基材;
加热层,形成于所述基材的一侧,所述加热层可通过供电而改变温度;
缓冲层,形成于所述加热层上;以及
纳米结构阵列,形成于所述缓冲层上,所述纳米结构阵列以金属玻璃材料制成,所述纳米结构阵列包括多个纳米结构,各所述纳米结构彼此间隔排列而形成有序阵列,且通过所述纳米结构阵列可形成多个气体容纳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表面吸附力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加热层为金属层,且所述缓冲层为金属氧化物层或氮化物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表面吸附力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各所述纳米结构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中空管状结构的中心轴垂直于所述缓冲层的表面,且所述中空管状结构的一端连接所述缓冲层,另一端则形成开放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表面吸附力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各所述中空管状结构的直径为10nm至100μm,且各所述中空管状结构的高宽比为1:0.5~1:1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表面吸附力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各所述中空管状结构的管壁厚度与直径的比为1:10~1:2。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表面吸附力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相邻二个所述纳米结构的间距为所述纳米结构的直径的0.5~6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表面吸附力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表面吸附力元件进一步包括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加热层,以提供可调电压对所述加热层供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表面吸附力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可调电压介于0.5V~3V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瑾,未经朱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8568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