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蒸汽蓄热过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695310.X | 申请日: | 2018-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980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谢建;王大滨;周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G1/12 | 分类号: | F22G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13***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热 蓄热器 蒸汽 过热系统 加热管束 蒸汽过热器 蒸汽蓄热器 控制阀组 热源出口 热源进口 排放阀 加热管束出口 冶炼烟气余热 本实用新型 常规蒸汽 外部热源 稳定输出 液相空间 蒸汽品质 蒸汽压力 直接排放 内压力 补热 放热 两路 汽包 回收 排放 应用 出口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蒸汽蓄热过热系统,应用在冶炼烟气余热回收领域,包括汽包、蒸汽蓄热器、蒸汽过热器和控制阀组;蒸汽蓄热器底部液相空间内设置有加热管束;控制阀组包括热源进口阀、热源出口阀和排放阀;蒸汽过热器出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热源进口阀与加热管束相连,另外一路通过排放阀直接排放;加热管束出口通过热源出口阀排放。本系统通过蓄热器加热管束实现利用外部热源对蓄热器进行补热的效果,提高了放热阶段的蓄热器内压力,进而在实现蒸汽连续稳定输出的同时可提高蓄热器外送蒸汽的压力。与常规蒸汽蓄热过热系统相比,在相同蓄热容积下,系统的蓄热能力更大,并且也可进一步提高蓄热后的蒸汽压力,提高蒸汽品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冶炼烟气余热回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蒸汽蓄热过热系统。
背景技术
转炉或电炉冶炼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气,由于冶炼的周期性特点,高温烟气所含热量也同样具有周期性特征。目前一般是通过余热锅炉回收这部分余热,通过余热锅炉可产生饱和的余热蒸汽,其产汽量随冶炼过程有着较大的波动,如冶炼期的瞬时产汽量可达上百吨/小时,而非冶炼期锅炉产汽量接近零。
为平衡如此巨大蒸汽负荷波动,一般是采用蒸汽蓄热技术。通过蒸汽蓄热器削峰填谷,实现余热蒸汽的连续稳定输出。当余热锅炉产汽负荷大于蓄热器外供蒸汽负荷时,蓄热器进入充热状态,余热锅炉送入的蒸汽在蓄热器内冷凝存储,蓄热器内压力升高;当余热锅炉产汽负荷小于蓄热器外供蒸汽负荷时,蓄热器进入放热状态,蓄热器内压力降低,冷凝水开始蒸发,以满足用汽需求。
蓄热器的蓄热能力与进出口压差有着直接的关系,压差越大、蓄热能力越大,但该蓄热过程是以牺牲蒸汽的品质(即降低了蒸汽压力及有用功)为代价来实现的。根据蓄热原理知,蓄热器外供蒸汽压力不得低于放热阶段蓄热器内的最低压力。因此,若能将放热阶段最低压力提高,则对提高蓄热器外供蒸汽品质有着促进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汽蓄热过热系统,可针对周期性余热蒸汽,通过蓄热和过热实现连续稳定的过热蒸汽输出。与常规蒸汽蓄热过热系统相比,在相同蓄热容积下,系统的蓄热能力更大,可进一步提高蓄热后的蒸汽压力,提高蒸汽品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蒸汽蓄热过热系统,包括汽包、蒸汽蓄热器、蒸汽过热器和控制阀组;所述汽包、蒸汽蓄热器、蒸汽过热器顺次连接;所述蒸汽蓄热器底部液相空间内设置有加热管束;所述蒸汽过热器与加热管束通过控制阀组连接;所述控制阀组包括热源进口阀、热源出口阀和排放阀;所述蒸汽过热器出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热源进口阀与加热管束相连,另外一路通过排放阀直接排放;所述加热管束出口通过热源出口阀排放。
当蒸汽蓄热器内压力降低至设定补热压力时,热源进口阀和热源出口阀打开,排放阀关闭;当蒸汽蓄热器内压力高于设定补热压力时,热源进口阀和热源出口阀关闭,排放阀打开。
优选的,所述控制阀组还包括与蒸汽蓄热器连接的补水阀和排水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系统通过蓄热器加热管束实现利用外部热源对蓄热器进行补热的效果,提高了放热阶段的蓄热器内压力,进而在实现蒸汽连续稳定输出的同时可提高蓄热器外送蒸汽的压力。与常规蒸汽蓄热过热系统相比,在相同蓄热容积下,系统的蓄热能力更大,并且也可进一步提高蓄热后的蒸汽压力,提高蒸汽品质。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系统与常规蒸汽蓄热系统的效果对比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汽包1、进汽阀11、蒸汽蓄热器2、加热管束21、热源进口阀22、热源出口阀23、补水阀24、排水阀25、蒸汽过热器3、排放阀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953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