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源污染治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698964.8 | 申请日: | 2018-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655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蒋遂安;蒋东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安达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7/00 | 分类号: | C02F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知集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6 | 代理人: | 鲁力 |
地址: | 621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板 曝气装置 底板 内源污染 治理系统 涡流 本实用新型 水体 供气主管 支管 底层水体 弧面结构 结构设置 流动状态 腔体结构 楔形结构 含氧量 两侧板 凹陷 层流 湍流 氧气 河道 融合 交换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源污染治理系统,所述内源污染治理系统至少包括供气主管体、支管和曝气装置,所述供气主管体经支管与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具有腔体结构并由底板、迎水板、背水板、顶板以及位于迎水板和背水板间的两侧板构成,所述曝气装置剖面呈楔形结构,底板与迎水板相连并构成V形剖面,所述背水板位于所述迎水板的对侧并与所述底板相连,且所述背水板为向迎水板凹陷的弧面结构。通过本实用新型装置中背水板的结构设置,使得水体流过曝气装置顶板后,水体在背水板侧形成涡流,改变了原本河道中水流的流动状态,由层流变为了涡流以至于湍流,从而使得有利于各层水体中的氧气交换融合,尤其是提升了浅底层水体含氧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治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对水体内部的内源污染治理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我国是水资源大国,我国水资源总储量为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但同时也是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2400m3左右,年人均供水量为430m3,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是世界13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此外,我国的水资源还存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问题,长江以北的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5%,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0%,而水资源仅占总量的19.1%。水资源的匮乏将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预计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低到1760m3,接近国际承认的1700m3的“用水紧张”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的迅猛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使水体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日益加剧。据报道,2002年,全国工业和城镇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108m3,其中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水量为300×108m3。目前,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30%左右,但污水的二级处理率仅为10%左右,并由此直接导致全国各类水体82%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其中七大水系劣V类水质占40.9%。
近年来,黑臭水体治理逐渐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已经开展了相关实践。虽然上海、北京、广州、江苏和浙江等地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底数不清,缺少明确规范的判定标准和依据。二是治理手段单一,系统性不足制约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三是协调机制不完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作为水治理的重要内容,“九龙治水水不治”的困局尚未打破,治水合力尚未形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涉及多行政管理部门,污染物排放监督管理涉及环境保护部门,排污口设置以及河道管理涉及水利(水务)部门,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住建部门,其他还涉及景观、规划、土地等主管部门,管理协调难度大。四是管理机制不健全,黑臭水体存在反弹的可能。
黑臭水体原位治理系统化集成技术是通过对流入河流、塘库、湖泊的主要水源与河段、塘库、湖泊水体的上、中、下水层和底泥进行全方位的原位治理和生态修复,让水环境正本清源,实现重污染黑臭水体综合根治的系统化集成技术,主要由外源污染治理系统(External sewage treatment system)和包括生物增氧技术和水体底层持续增氧技术的内源治理与修复系统(Internal control and repair system)构成。而内源污染治理系统中的水体底层持续增氧技术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而传统的水体底层持续增氧装置送入水体中的空气或氧气与水体接触时间短融合效率低,因此亟需一种高融氧效率的内源污染治理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内源污染治理系统,所述内源污染治理系统至少包括供气主管体、支管和曝气装置,所述供气主管体经支管与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具有腔体结构并由底板、迎水板、背水板、顶板以及位于迎水板和背水板间的两侧板构成,所述曝气装置剖面呈楔形结构,底板与迎水板相连并构成V形剖面,所述背水板位于所述迎水板的对侧并与所述底板相连,且所述背水板为向迎水板凹陷的弧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安达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安达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989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