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多层养虫笼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13126.3 | 申请日: | 2018-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897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勇;杨文佳;曹宇;骆建林;王慧;张婷;李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国勇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包晓静 |
地址: | 550025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杆 底座 档杆 笼体 昆虫 养虫笼 侧壁 套筒 本实用新型 垂直分布 采集 多层 圆柱形笼体 支撑杆外壁 饲养 活动连接 昆虫研究 水平转动 圆形底板 顶盖 定位块 横杆 叠压 端头 转轴 平行 垂直 体内 观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昆虫研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多层养虫笼,包括底座和多个垂直分布的圆柱形笼体,每个笼体由圆形底板、侧壁和顶盖;底座上固定有垂直于底座的支撑杆,每个笼体的侧壁设置有套筒,每个套筒套设于支撑杆外壁;底座上设置有与支撑杆相平行的档杆,笼体的侧壁设置有可与档杆相接触的定位块;档杆与支撑杆在远离底座的端头设置有将档杆与支撑杆相连接的横杆。本实用新型将垂直分布的多个笼体通过套筒与支撑杆活动连接,在对昆虫进行采集过程中,将不同类型的昆虫在笼体内分开饲养,可以规避昆虫数量过多造成叠压的问题;同时圆柱形养虫笼可以支撑杆为转轴进行水平转动,便于采集人员对采集的昆虫进行观察与饲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昆虫研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多层养虫笼。
背景技术
昆虫是地球上数量和种类最为庞大的物种,因此昆虫研究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在实际的昆虫生物学、生态学的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对昆虫的数量,寄生性天敌的研究以及做发育进度、抗性研究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中,经常需要到田间或野外进行大量的采集试验用虫的工作,其中会使用到养虫笼对昆虫进行采集与运输。
目前,最为常见的养虫笼为整体式的养殖木箱、铝合金养虫笼,或相应的替代品。但是,在野外对昆虫进行采集时,传统养虫笼的弊端是很明显的:功能单一,体积较大不方便移动和提携。如在野外采集到大量的试验所需的昆虫,将所有采集到的昆虫放置在一个大的养虫笼内,回到室内后,大量昆虫因叠压而死;或一类昆虫所携带的细菌会使另一类昆虫致病,会对一些研究结果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多层养虫笼,可以规避昆虫数量过多造成叠压的问题;同时圆柱形养虫笼可以支撑杆为转轴进行水平转动,便于采集人员对采集的昆虫进行观察与饲养。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式多层养虫笼,包括底座和多个位于底座上方且垂直分布的笼体,笼体外形为圆柱形,每个笼体包括圆形底板、侧壁和顶盖,圆形底板和顶盖分别位于侧壁两端,且三者围成中空的腔体;底座上固定有垂直于底座的支撑杆,每个笼体的侧壁设置有与支撑杆相平行的套筒,每个套筒套设于支撑杆外壁;底座上设置有与支撑杆相平行的档杆,档杆与支撑杆分别位于圆形底板的一条直径的延长线上;笼体的侧壁设置有可与档杆相接触的定位块,定位块与档杆接触时,每个笼体在竖直方向的投影相重合;档杆与所述支撑杆在远离底座的端头设置有将档杆与支撑杆相连接的横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垂直分布的多个笼体通过套筒与支撑杆活动连接,利用档杆与定位块的接触配合对笼体进行定位,使定位块在于档杆接触时,每个笼体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相重合,便于多个笼体的收纳与提携;在对昆虫进行采集过程中,将不同类型的昆虫在笼体内分开饲养,可以规避昆虫数量过多造成叠压的问题;同时圆柱形养虫笼可以支撑杆为转轴进行水平转动,便于采集人员对采集的昆虫进行观察与饲养。
进一步地,靠近底座的笼体与底座表面不接触,每两个相邻的笼体之间互相不接触,以保证每个笼体可进行自由的旋转。
进一步地,支撑杆的直径大于每个套筒的内径,支撑杆上在与每个套筒内壁相接触的位置设置有限位槽段,支撑杆在限位槽段的直径等于套筒的内径,限位槽段的长度与套筒的长度相等。利用限位槽段对每个笼体在竖直方向的位置进行定位,可以保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笼体不会产生滑落,规避了相邻的笼体之间相互接触造成卡死的问题。
进一步地,圆形底板、侧壁和顶盖均由金属网组成,每个笼体均采用金属网制成,大大增加了养虫笼的透气性能,保证笼内通风、干燥,不易滋生细菌。
进一步地,顶盖包括两个半圆形的金属网,两个半圆形的金属网通过合页连接成圆形;顶盖的直径等于侧壁的外径。通过两个半圆形金属网互相铰接作为顶盖,在保证顶盖活动时占用的空间最小的同时,也满足了对笼体内的各个区域进行全面观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国勇,未经李国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131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人工饲养玉米蚜的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孵化、识别和捕捉阿尔蚜茧蜂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