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臭氧氧化-SBR技术的污泥减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30357.5 | 申请日: | 2018-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984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胡家玮;杨柳崴;姚松伯;钱俊杰;张惠宁;杨亚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06 | 分类号: | C02F11/06;C02F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陈娟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臭氧接触反应池 第二管道 污泥 预处理 污泥减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 污泥排出口 臭氧氧化 底部侧壁 第一管道 伸入 剩余污泥处理 污泥处理成本 污水处理过程 臭氧发生器 污泥排放口 臭氧产生 处理效率 生态效益 剩余污泥 中部侧壁 出水口 加水口 搅拌器 闸阀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臭氧氧化‑SBR技术的污泥减量装置,该装置包的臭氧发生器的臭氧产生口对接第一管道,第一管道另一端伸入污泥臭氧接触反应池内底部,泥臭氧接触反应池底部侧壁设有预处理污泥排出口,该预处理污泥排出口对接第二管道,该第二管道另一端从SBR反应池顶部伸入SBR反应池内,SBR反应池顶部设有加水口、中部侧壁设有出水口,且SBR反应池底部侧壁设有污泥排放口;第二管道设有闸阀;污泥臭氧接触反应池、SBR反应池内部均设有搅拌器。本实用新型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减少剩余污泥产量,不仅提高了污泥的处理效率,降低污泥处理成本,而且可以降低剩余污泥处理不妥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泥减量化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臭氧氧化-SBR技术的污泥减量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污泥处理是指污泥经过浓缩、消化、脱水、堆肥、干化等工艺处理达到减量、稳定和无害化的过程。进行污泥减量化处理的工艺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代谢解偶联技术、臭氧接触技术、微生物强化技术、氯气酸碱联合技术等,目前多以臭氧接触技术的污泥减量效果最好,所以通常将臭氧氧化与其他工艺结合应用于污泥减量处理中。
SBR工艺在诸多的活性污泥工艺中工艺中,SBR工艺流程简单,运转灵活,在一个反应器内可实现厌氧、缺氧和好氧工艺,不需要设置二沉池和污泥回流设备,处理效果好,对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强,SBR工艺只采用一个反应器,各种污染物在降解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单一、稳定,有利于臭氧氧化工艺氧供给浓度、反应器温度、酸碱度等参数的有效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臭氧氧化与SBR工艺组合形成新型污泥减量装置,使其在同一装置内发挥各自优势,达到物化、生化深度耦合,实现污泥的零排放。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臭氧氧化-SBR技术的污泥减量装置,该装置包括:臭氧发生器,封闭状态的污泥臭氧接触反应池,以及封闭状态的SBR反应池;其中,
所述臭氧发生器的臭氧产生口对接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另一端伸入污泥臭氧接触反应池内底部,所述泥臭氧接触反应池底部侧壁设有预处理污泥排出口,该预处理污泥排出口对接第二管道,该第二管道另一端从SBR反应池顶部伸入SBR反应池内,所述SBR反应池顶部设有加水口、中部侧壁设有出水口,且所述SBR反应池底部侧壁设有污泥排放口;
所述第二管道设有闸阀;
所述污泥臭氧接触反应池、SBR反应池内部均设有搅拌器。
优选地,所述臭氧接触反应池顶部对接第三管道,该第三管道另一端位于臭氧接触反应池外部且对接在第一管道上,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闸阀。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氧气罐、气体流量计,其中,所述氧气罐出气口与臭氧发生器的进气口通过管道对接,该管道上设有气体流量计。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供水水箱、出水集水池;其中,所述供水水箱出水口通过管道与SBR反应池加水口对接,所述SBR反应池出水口通过管道与出水集水池对接。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用于收集SBR反应池污泥排放口排出的污泥的污泥贮存池。
相比于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合臭氧氧化和SBR工艺的共同优势,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减少剩余污泥产量,不仅提高了污泥的处理效率,降低污泥处理成本,而且可以降低剩余污泥处理不妥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基于臭氧氧化-SBR技术的污泥减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理工大学,未经兰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303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