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并联阻尼和惯质单元的三元减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31770.3 | 申请日: | 2018-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677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汪志昊;赵兵;熊坤;田文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6/00 | 分类号: | F16F6/00;F16F15/30;G06F17/50 |
代理公司: | 郑州大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1111 | 代理人: | 石丹丹 |
地址: | 450045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并联阻尼 本实用新型 阻尼单元 减振 弹簧单元 减振装置 构型 调谐 结构振动控制 滚珠丝杠 耗能能力 系统实现 惯性力 易调节 装配式 阻尼力 并联 串联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结构振动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并联阻尼和惯质单元的三元减振装置,该装置包括弹簧单元、阻尼单元和惯质单元,其中阻尼单元与惯质单元并联,进而与弹簧单元串联形成一种并联阻尼和惯质单元的三元减振构型。本实用新型采用一套滚珠丝杠系统实现了一种并联阻尼单元和惯质单元的三元减振构型,能够同时对阻尼力和惯性力起到调谐作用,充分发挥阻尼单元和惯质单元的减振能力。此外本实用新型采用装配式技术,具有易调节、耐久性好、耗能能力高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结构振动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并联阻尼和惯质单元的三元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结构负刚度振动控制理论,以及并联“负刚度弹簧单元”的被动、自适应阻尼器研发为提升结构振动控制效果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手段;具有质量放大效应的“Inerter”(两节点惯性质量单元,简称“惯质单元”)为阻尼器研发提供了新的基本单元,阻尼器构型得到了进一步丰富,最终形成了基于“阻尼单元-弹簧单元-惯质单元”的结构三元被动减振理论雏形。研究表明,与传统的“阻尼单元”一元减振、以“阻尼单元-弹簧单元”、“阻尼单元-惯质单元”为代表的二元减振相比,三元被动减振有望进一步提升结构振动控制效果。
目前,二元减振装置的研发多于三元被动减振装置,两种装置多将阻尼单元和惯质单元与滚珠丝杠系统相融合,从而实现惯性质量和等效阻尼系数的双重放大,增强阻尼器的耗能能力。各单元的主要实现方式具体如下:阻尼单元采用粘滞材料或电磁阻尼技术;弹簧单元采用弹簧或磁致刚度;惯质单元采用惯性飞轮。根据磁场源的不同,电磁阻尼器可分为电励磁式、永磁式、混合励磁式;根据导体构成形式,电磁阻尼器可分为电机阻尼器和电涡流阻尼器,其中电涡流阻尼器又可分为直线平板式、轴向相对运动式和轴向旋转式等。弹簧的实现方式主要分为对称预压弹簧(负刚度)或传统拉压弹簧(正刚度),磁致刚度可采用永磁体或电磁体形成正负刚度。
与传统的粘滞阻尼器相比,利用电磁感应耗能的电磁阻尼器具有无接触、低摩擦、无污染等优点,其中电涡流阻尼器已广泛应用于车辆悬架、汽车制动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在土木工程领域的成熟应用主要是为调谐质量阻尼器提供阻尼单元,且多采用直线平板型。目前,将电涡流阻尼技术和滚珠丝杠系统相融合形成旋转式电涡流阻尼技术,能够显著提升电涡流阻尼耗能效率,实现大吨位的电涡流阻尼器设计。此外研究表明,与传统拉压弹簧(正刚度)和磁致正刚度相比,对称预压弹簧(负刚度)和磁致负刚度均可以放大阻尼器位移增强耗能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未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317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结构
- 下一篇:打捆机阻尼稳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