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稳定与精准温度控制的各向异性共振柱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37198.1 | 申请日: | 2018-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437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发明(设计)人: | 赵凯;吴琪;庄海洋;王秋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G05D27/02 |
代理公司: | 南京业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21 | 代理人: | 董存壁 |
地址: | 210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共振柱 重塑土 本实用新型 轴向 异性 饱和 信号采集与控制 环境温度效应 测量试样 动力特性 辅助设备 固结过程 固结条件 冷热循环 试验环境 体积变化 应变关系 自然频率 动模量 小应变 压力室 反压 固结 激振 加荷 控温 土体 测量 施加 扭转 试验 保证 研究 | ||
1.一种稳定与精准温度控制的各向异性共振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与精准温度控制的各向异性共振柱装置设置有:
控温压力室底座;
控温压力室底座上端通过第一M10内六角螺丝固定有冷媒通道嵌入式控温压力室筒,冷媒通道嵌入式控温压力室筒上端盖设有控温压力室顶盖,冷媒通道嵌入式控温压力室筒内部两侧均设置有通过螺纹固定在控温压力室底座上端的反力杆,反力杆上端通过第二M10内六角螺丝与控温压力室顶盖连接,控温压力室底座在冷媒通道嵌入式控温压力室筒内侧两端开设有下进水孔和下排气孔,下进水孔下端连接有水压力/体积控制器,下进水孔上端通过下通水管与试样底座连通,下排气孔下端连接有气压控制器,下排气孔侧面嵌装有温度传感器;
控温压力室顶盖左端开设有上排气孔,上排气孔上端嵌装有球阀,控温压力室顶盖右端开设有上进水孔,上进水孔上端嵌装有孔压传感器,上进水孔下端通过上通水管与试样顶帽连接;
控温压力室顶盖内部上端通过螺丝固定有扭转驱动器,扭转驱动器下端通过扭转加荷轴连接有扭矩传感器,扭转加荷轴下端固定在扭矩加载架上端,扭矩加载架上端侧面通过螺栓固定有加速度传感器,扭矩加载架内部通过M6内六角螺丝固定有试样顶帽,试样顶帽与试样底座中间夹设有试样,试样外侧套设有乳胶膜;
控温压力室底座下端焊接有控温压力室承台,控温压力室承台内部中央通过螺栓固定有轴向驱动器,轴向驱动器上端焊接有轴向加荷杆,轴向加荷杆贯穿控温压力室底座,轴向加荷杆上端通过螺纹与试样底座下端固定连接;轴向加荷杆在控温压力室底座下端通过支架固定有线位移传感器,线位移传感器下侧固定有轴力荷重传感器;
冷媒通道嵌入式控温压力室筒两侧通过冷媒进入管和冷媒和排出管连接有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通过数据线连接有小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通过数据线连接有多通道信号采集监控及伺服控制器,多通道信号采集监控及伺服控制器通过连接端口与温度传感器、孔压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扭矩传感器、线位移传感器、轴力荷重传感器、扭矩驱动器、轴向驱动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与精准温度控制的各向异性共振柱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媒通道嵌入式控温压力室筒为双层结构,外层为空心保温筒,内层为易导温材料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与精准温度控制的各向异性共振柱装置,其特征在于,轴向加荷杆通过轴向加荷杆定位环与控温压力室底座固定连接,轴向加荷杆定位环通过M6内六角螺丝固定在控温压力室底座上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与精准温度控制的各向异性共振柱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媒进入管和冷媒排出管各设置里有两根,冷媒进入管/冷媒排出管一端接温度控制系统的冷媒出口/冷媒入口,另一端接冷媒通道嵌入式控温压力室筒冷媒循环通道入口/冷媒循环通道出口,冷媒进入管和冷媒排出管为双通道螺旋装通道,进出管路为相邻并平行排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与精准温度控制的各向异性共振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通水管与试样顶帽、控温压力室顶盖连接处和下通水管与控温压力室底座、试样底座连接处均嵌装有可联通式密封堵头,可联通式密封堵头设置有双向外牙联通和内牙密封盖。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与精准温度控制的各向异性共振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温度控制器设置有循环浴,加热/制冷单元和温度自动调节器,温度控制器通过传输控制线与多通道信号采集监控及伺服控制系统连接,
多通道信号采集监控及伺服控制器设置有多个信号采集口和伺服控制器,信号采集口通过信号采集线与各传感器连接,伺服控制器通过传输控制线与轴向驱动器,扭转驱动器以及温度自动调节器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与精准温度控制的各向异性共振柱装置,其特征在于,加速度传感器与扭转加载架的一侧拼装,另一侧放置与加速度传感器尺寸和重量一致的配重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3719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试验机
- 下一篇:一种新型联锁万能拉力机楔形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