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原位减排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41900.1 | 申请日: | 2018-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267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吴伟;施佳瑾;陈梦瑶;高文郑;谢华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 代理人: | 徐红银 |
地址: | 31001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处理系统 生态袋 耦合型 微生物 农业面源污染 本实用新型 生态 减排 渠体 协同 有机物去除率 多级单元 间隔并列 交错布置 水流方向 脱氮效果 稳定运行 优势作用 好氧 兼氧 厌氧 排水 滞留 体内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原位减排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生态渠渠体、所述生态渠渠体内沿水流方向间隔并列设置的若干个生态吸磷箱、分别设于每个生态吸磷箱后端的微生物耦合型生态袋单元和设置在所述生态渠渠体排水末端的滞留带;所述微生物耦合型生态袋单元内设若干交错布置的微生物耦合型生态袋。本实用新型的处理系统中好氧、兼氧和厌氧相互协同,多级单元协同发挥优势作用,有机物去除率高,脱氮效果好,稳定运行时间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原位减排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点源污染的控制与治理,面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日益凸显。伴随着水土流失现象,导致农药化肥等污染物直排进入河道,同时岸坡的水土流失加剧了污染程度,导致水体氮磷含量超标,加重水体富营养化。因此,控制流域区农业面源污染对于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农业面源污染主要从迁移途经上对农田面源污染进行控制,主要包括湿地技术、缓冲带和生态沟渠等,其中湿地工程技术对农田周边自然环境要求较高,且需占据大量农田土地,投入成本也较高。缓冲区可以对雨水径流及其所携带的营养物质有较好的截留和过滤作用,其功能相当于一个对物质具有选择性的半透膜,但占地面积较多,效率低下,尤其是氮磷污染物去除效果有限。生态沟渠具有排水和湿地系统的双重功效,作为农田和水体之间的一个过滤带,能够通过土壤吸附、植物吸收和生物降解等一系列作用,降低进入水体的氮磷含量。但目前该类沟渠工艺简单,内种组合植物,污染去除效果受植物的限制,不十分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现有农业面源污染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原位减排处理系统,能高效拦截和去除农业污染源-氮磷污染物。该原位减排处理系统主要包括生态吸磷箱、微生物耦合型生态袋、水生植物缓冲带和滞留带,以实现对农田径流中氮磷等杂质的过程拦截及消纳,降低排入周边河道的污染负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原位减排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生态渠渠体、所述生态渠渠体内沿水流方向间隔并列设置的若干个生态吸磷箱、分别设于每个生态吸磷箱后端的微生物耦合型生态袋单元和设置在所述生态渠渠体排水末端的滞留带;所述微生物耦合型生态袋单元内设若干交错布置的微生物耦合型生态袋。本实用新型的处理系统中通过该生态袋的交错布置形式,从而多次转变水流方向,使水流充分接触生态袋,进一步去除水中氮磷等污染物,并捕获稻田径流中部分泥沙。好氧、兼氧和厌氧相互协同,多级单元协同发挥优势作用,有机物去除率高,脱氮效果好,稳定运行时间长。
优选的,所述生态渠渠体为混凝土结构,其横截面为梯形或矩形。
优选的,所述生态吸磷箱为填充有砾石、陶粒、鹅卵石和竹炭的过滤箱。该生态吸磷箱可降低氮磷等污染物含量,并捕获稻田径流中部分泥沙。
优选的,相邻所述生态吸磷箱的间距为50m。
优选的,所述生态吸磷箱长度为90~120cm,宽度和所述生态渠渠体宽度一致,顶部与所述生态渠渠体顶部平齐,深度低于所述生态渠渠体底部20~40cm。
优选的,所述生态吸磷箱的外壳为多孔塑料框架,所述框架内沿污水处理方向依次设置迎水面海绵、快速渗滤层、混合层和出水面海绵;所述快速过滤层为纱网包裹的直径的陶粒、砂石和鹅卵石的混合填料层;所述混合层为纱网包裹的直径和直径的竹炭混合填料层。
优选的,所述迎水面海绵厚度为2-3cm。
优选的,所述出水面海绵厚度为2-3cm。
优选的,所述陶粒、砂石和鹅卵石的体积比为1∶1∶1。
优选的,所述直径和直径的竹炭的体积比为1∶1-3。更优选体积比为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419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入河排污口过滤降污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循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