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浮标式海洋能见度探测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69485.0 | 申请日: | 201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178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常建华;毛仁祥;徐帆;李红旭;豆晓雷;刘秉刚;张露瑶;张树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17/93 | 分类号: | G01S17/93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张立荣 |
地址: | 21004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见度 电子舱 光伏单元 激光雷达 通信模块 电源 浮力舱 本实用新型 定位模块 探测平台 浮标式 上支架 海洋 参考目标 测量仪器 传输接口 近海区域 密封安装 探测结果 上端 不均匀 下支架 有效地 底端 下端 支架 风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浮标式海洋能见度探测平台,上支架和下支架分别固定连接在浮力舱的上、下端面上,锭固定连接在下支架的底端,风车固定连接在浮力舱的上端面上;光伏单元、通信模块、能见度激光雷达仪和定位模块固定连接在上支架的顶端,电源和电子舱密封安装在浮力舱内,所述光伏单元、通信模块、能见度激光雷达仪对应与电子舱上的传输接口相连,光伏单元与电源相连,电源与电子舱相连,电源为通信模块、能见度激光雷达仪、定位模块和电子舱提供电能。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地克服海洋上环境恶劣、近海区域能见度变化大、分布不均匀、没有明确的参考目标、测量仪器平台面积小等问题,获得可靠的能见度探测结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浮标式海洋能见度探测平台。
背景技术:
海洋能见度是指在人的正常视力下,能看清海上最远目标物轮廓和形体的距离。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船员由于瞭望受到限制,难以采集到足够的信息,容易引发船舶碰撞、搁浅或触礁等事故。因此,海洋能见度的探测对于海上活动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工业、渔业生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一些手段采集船舶周边的信息,并反馈到船舶的管理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通知附近船舶海洋能见度信息,提高驾驶人的警觉性,使驾驶人作出正确的操作,可以有效减少海上安全事故的发生。
当前,常见的能见度探测设备主要有透射式能见度仪、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和激光雷达。透射式能见度仪一端发射光源,在大气中传输一段距离后,由另一端的接受设备接受光信号。透射式能见度仪的精度高,但体积大、受基线影响安装地点受限。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利用发射器发射红外光,经采样空间的粒子散射后,由接收器接受,通过算法将其转化为能见度进行输出。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但只能进行水平方向的探测,且受到天气的影响,仪器的读数极易出现误导。激光雷达则以激光为光源,接受激光回波信号,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大气消光系数,进而计算出能见度值。这种新型遥感探测技术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测量精度高、可自由改变探测角度的优点,更适用于海上能见度测量。
此外,传统的探测方法位置相对固定,测量范围有限,难以在海洋上实施,浮标式平台体积小、可移动,结合激光雷达技术能够更好的获取周边海域的能见度信息,并且不易受到海洋恶劣环境的影响,极大的扩大了探测范围,是海洋能见度探测新的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浮标式海洋能见度探测平台,把激光雷达探测海洋能见度的技术应用在浮标式探测平台上,能够有效地克服海洋上环境恶劣、近海区域能见度变化大、分布不均匀、没有明确的参考目标、测量仪器平台面积小等问题,获得可靠的能见度探测结果。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一种浮标式海洋能见度探测平台,包括光伏单元、通信模块、能见度激光雷达仪、上支架、风车、浮力舱、电源、下支架、锭、定位模块和电子舱,所述上支架和下支架分别固定连接在浮力舱的上、下端面上,锭固定连接在下支架的底端,风车固定连接在浮力舱的上端面上;
光伏单元、通信模块、能见度激光雷达仪和定位模块固定连接在上支架的顶端,电源和电子舱密封安装在浮力舱内,所述光伏单元、通信模块、能见度激光雷达仪对应与电子舱上的传输接口相连,光伏单元与电源相连,电源与电子舱相连,电源与为通信模块、能见度激光雷达仪、定位模块和电子舱提供电能。
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架和下支架均为三角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浮力舱为梯形台结构,且浮力舱的上端面面积大于浮力舱的下端面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架与下支架均采用铝合金制成,在上支架与下支架上涂有FP型无溶剂环氧防腐蚀涂料。
进一步地,所述浮力舱外侧设有封装外壳。
进一步地,所述光伏单元通过水密电缆与电源相连,光伏单元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传输到电源上,实现电能存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未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694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