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动力电池连接的铜排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70457.0 | 申请日: | 201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232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发明(设计)人: | 方竹;朱贤胜;母壮壮;杨兵;侯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奇达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0 | 分类号: | H01M2/2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朱顺利 |
地址: | 241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第一连接部 铜排本体 第二连接部 动力电池 铜排结构 本实用新型 安装孔 锐角 双向调整 依次连接 装配难度 装配误差 综合误差 夹角为 绝缘套 可调节 折弯处 延伸 铜排 稀释 折弯 装配 压缩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动力电池连接的铜排结构,包括铜排本体和套设于铜排本体上的绝缘套,铜排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分别朝向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延伸,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三连接部上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第一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之间的距离可调节。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动力电池连接的铜排结构,铜排本体折弯处的折弯角度为锐角,可实现Y向的延伸和压缩,同时可实现Z向的双向调整,保证铜排的活动范围,其最大限度上去补偿装配等一系列问题带来的综合误差,稀释装配误差,降低装配难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动力电池连接的铜排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巨大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2017年销量达到77.7万辆,同比增长53.25%,其中乘用车成为推广主力,销量达55.64万辆,占比达71.61%,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18年销量有望达90万辆,根据国家相关规划,2020年销量有望达到200万辆。随着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的快速崛起,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之一,国家强制要求按照GB/T 31467.3-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GB/T 31467是侧重于电池包或电池系统级的检验规范。通过标准的相互衔接和组合,可以覆盖不同的零部件等级。其中GB/T 31467.3-2015结合了GB/T 31485-2015,就构成了从电池单体、模组、到动力电池包和动力电池系统的完整的标准规范。从测试内容看,针对系统级的安全防护最主要集中在机械载荷及事故自保护方面,其主要包括:振动、机械冲击、跌落、碰撞、挤压等测试项目。当电池包模拟安装在车辆上的随机振动情况,或运输状态时,模拟因车辆颠簸所造成的Z轴方向冲击/撞击力,要求无机械损伤、无泄漏,无起火或爆炸现象且绝缘正常。常见电池包装配是一个复杂的层次装配过程,整个成品由各部件为独立制造,通过高压连接结构进行装配。其综合制造误差是零件偏差、焊接变形、工夹具偏差及操作差异等各影响因素造成的误差耦合、累积及传播的结果。由于电池系统体量大,涉及到零部件种类多,壳体定位孔位较多,制作以及位置精度很难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安装时需要补偿一定的误差,实现浮动调整。同时,在电池包运行过程中,运动状态经常会发生改变,如加速、上升、下降、紧急制动等。运行状态的突然变化会导致结构承受冲击载荷,对连接处装配性能的影响较大。电池系统制造偏差是新能源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电池系统稳定性、安全性等性能。由于装配误差具有一定差异性,其误差只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不能完全消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动力电池连接的铜排结构,目的是稀释装配误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用于动力电池连接的铜排结构,包括铜排本体和套设于铜排本体上的绝缘套,所述铜排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高压插件焊接连接,第三连接部与高压控制盒焊接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分别朝向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延伸,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三连接部上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第一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之间的距离可调节。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89.91°。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的长度方向与Y向相平行,在Y向上,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的距离可调节。
所述铜排本体是由多层铜箔层叠组成;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处,所有铜箔焊接成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奇达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未经芜湖奇达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704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