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取款机用通信线缆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73798.3 | 申请日: | 201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967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发明(设计)人: | 陈红旗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旗强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00 | 分类号: | H01B11/00;H01B7/17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锋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导线 隔离板 复数 壳体 自动取款机 通信线缆 支撑环套 屏蔽管 本实用新型 隔离板组 隔离腔室 隔离腔 开口 室内 固定设置 接头接入 连接接头 复数组 外护套 包覆 外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取款机用通信线缆结构,包括屏蔽管以及复数根绝缘导线,在屏蔽管外部包覆有外护套,在屏蔽管内还设置有支撑环套,复数根绝缘导线设置在支撑环套内,在支撑环套包括壳体以及固定设置在壳体内侧的复数个隔离板组,每个隔离板组包括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远离壳体的一端相互靠近,进而在第一隔离板、第二隔离板与壳体之间形成一具有开口的隔离腔室,复数根绝缘导线分别设置在复数个隔离腔室内,且每个隔离腔室的开口的直径略小于一根绝缘导线的直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取款机用通信线缆结构,将复数根绝缘导线根据连接接头的不同分成复数组,每组绝缘导线置于隔离腔室内,方便后续的接头接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取款机用通信线缆结构,属于线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光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有线通信网的骨干网和局间中继线路已普遍使用光缆,光纤进入接入网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光缆敷设费用太高,接头费用和终端光-电转换费用昂贵,因此,在光纤化普及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接入网的用户线仍将以金属缆为主。金属缆主要包括全塑电缆、同轴电缆和数据电缆三种。其中,数据电缆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宽带接入网的传输媒体,它具有制造成本较低、结构简单、可扩充性好、便于网络升级的优点,主要用于大楼综合布线、小区计算机综合布线等。而随着国内船舶技术以及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数据电缆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于自动取款机的线缆内部导线数量较多,导线需要分成多组并对应连接在连接接头上,现有的线缆一般使用不同的绝缘层颜色以区分分组绝缘导线,但是对于大数量的绝缘导线,区分工作量大,容易出现分类误差,造成线缆接入失效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取款机用通信线缆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前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取款机用通信线缆结构,包括屏蔽管以及设置于屏蔽管内的复数根绝缘导线,在屏蔽管外部包覆有外护套,在所述屏蔽管内还设置有支撑环套,复数根绝缘导线设置在所述支撑环套内,在所述支撑环套包括壳体以及固定设置在壳体内侧的复数个隔离板组,每个隔离板组包括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远离壳体的一端相互靠近,进而在第一隔离板、第二隔离板与壳体之间形成一具有开口的隔离腔室,复数根绝缘导线分别设置在复数个所述隔离腔室内,且每个所述隔离腔室的开口的直径略小于一根绝缘导线的直径。
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相邻两个隔离板组之间相互连接。
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均为弧形结构,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中的任一者沿靠近另一者的方向弯曲;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相对设置的一侧表面为连续曲面。
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中的任一者均由直线部和弧线部组成,所述直线部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中的任一者的弧线部沿靠近另一者的方向弯曲。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均为镂空结构,相邻两个隔离腔室通过所述镂空结构连通。
更进一步的,所述镂空结构包括分布在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上的复数个通孔,所述通孔沿第一隔离板或第二隔离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
进一步的,在所述支撑环套的壳体的外侧还设置有复数个凸起,在所述外护套上具有与所述凸起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凸起能够嵌入所述凹槽内,进而使所述外护套与支撑环套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屏蔽管为由碳纤维编织形成的屏蔽管。
更进一步的,所述屏蔽管的外侧表面还设有金属镀层,所述金属镀层包括铜镀层或镍镀层。
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复数根绝缘导线被分成复数组,每个隔离腔室内设置有至少一组绝缘导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旗强电气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旗强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737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