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开口方向朝后的封闭后扭力梁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76857.2 | 申请日: | 2018-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470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袁鹤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万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21/055 | 分类号: | B60G21/05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113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扭力梁 后扭力梁 纵臂 开口方向 侧倾 封闭 本实用新型 梁体 上下移动横梁 传输效果 对称安装 复原弹簧 角度调整 使用寿命 左右两侧 夹槽处 中轴线 形变 |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属于扭力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开口方向朝后的封闭后扭力梁,包括扭力梁本体,所述扭力梁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左纵臂和右纵臂,且所述左纵臂和右纵臂为关于扭力梁本体的中轴线对称安装,本实用新型通过封闭梁开口方向朝后设计,调节后扭力梁的侧倾中心,改变了传统封闭后扭力梁侧倾中心高度都是通过上下移动横梁本体和倾斜少许角度调整,调整侧倾中心能力有限的问题,并通过在夹槽处设计有复原弹簧,不影响扭力梁的正常工作的同时,在扭力梁出现形变的时候,从内部接触提高扭力梁自身的应力传输效果,从而提高扭力梁的使用寿命,防止瞬时应力过大直接作用在梁体上导致梁体损坏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扭力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开口方向朝后的封闭后扭力梁。
背景技术
扭力梁式悬挂是汽车后悬挂类型的一种,是通过一个扭力梁来平衡左右车轮的上下跳动,以减小车辆的摇晃,保持车辆的平稳,在跳动过程中,扭力梁的受力可近似举重中用到举重杆,两侧受力出现角度变动。现在的封闭后扭力梁都是开口方向向下的扭力梁,并且研究表明侧倾中心高度只是悬架的几何特性,由几何结构决定,是悬架的固有特性,所以在设计时就可以对它进行调整。这种情况下,开口方向向下的后扭力梁的侧倾中心高度往往不那么容易调整,不能达到想要的高度。侧倾中心高度对前后轴侧偏角、外倾角都有影响,进而影响车辆的转向性能和轮胎抓地能力。车辆侧倾角及侧倾角速度是评价车辆操作稳定性和平顺性的重要参数。过大的侧倾角会使驾驶员感到不稳定、不安全、也会使乘客感到不舒适。而如果侧倾角过小,即侧倾刚度过大,在单侧车轮遇到凸起或者凹坑时,会影响轮胎的随地性能,车辆感受到的冲击也会比较剧烈。而且侧倾角数值本身也会影响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响应性能。并且在行驶过程中,上下侧倾角度发生变化,全靠扭力梁和弹簧盘上的弹簧进行回复,却没有一个能削弱扭力梁自身应力的装置,来提高扭力梁的抗扭力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口方向朝后的封闭后扭力梁,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扭力梁开口向下不易调节中心和扭力梁自身没有传导应力的装置来协助保护使用寿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开口方向朝后的封闭后扭力梁,包括扭力梁本体,所述扭力梁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左纵臂和右纵臂,且所述左纵臂和右纵臂为关于扭力梁本体的中轴线对称安装,所述左纵臂的顶部焊接有套管,所述左纵臂的左侧连接有轮毂板,所述左纵臂的底部焊接有减震器支架,所述左纵臂的前表面焊接有弹簧盘,所述扭力梁本体内腔上下两侧均均匀安装有平整垫,上下两组平整垫之间安装有复原弹簧。
优选的,所述扭力梁本体的横截面为V型面。
优选的,所述扭力梁本体的V字开口处与左纵臂的垂直向后放置。
优选的,所述平整垫的底部开设有与扭力梁本体的倾斜角相匹配的平整面。
优选的,从中间到两端的所述复原弹簧的弹性系数依次上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封闭梁开口方向朝后设计,调节后扭力梁的侧倾中心,改变了传统封闭后扭力梁侧倾中心高度都是通过上下移动横梁本体和倾斜少许角度调整,调整侧倾中心能力有限的问题,并通过在夹槽处设计有复原弹簧,不影响扭力梁的正常工作的同时,在扭力梁出现形变的时候,从内部接触提高扭力梁自身的应力传输效果,从而提高扭力梁的使用寿命,防止瞬时应力过大直接作用在梁体上导致梁体损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扭力梁本体后视剖视图。
图中:1扭力梁本体、2左纵臂、3右纵臂、4套管、5轮毂板、6减震器支架、7弹簧盘、8平整垫、9复原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万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万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768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