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气流隔离结构的空调内外循环风门及汽车空调系统和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78043.2 | 申请日: | 201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916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胡忠辉;刘存斌;杨丽;梁正伟;吴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6 | 代理人: | 雷莹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外循环风门 气流隔离 内循环进风口 外循环进风口 本实用新型 风门主体 空调 汽车空调系统 隔离体 导通 旋转驱动源 传动连接 连接设置 风道处 进气流 风道 分隔 汽车 隔离 外部 加工 制造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气流隔离结构的空调内外循环风门及汽车空调系统和汽车,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气流隔离结构的空调内外循环风门包括可构成与外部旋转驱动源传动连接的风门主体,该风门主体可形成对构造于所述风道处的内循环进风口及外循环进风口的择一导通或均导通;还包括与所述风门主体连接设置的隔离体,所述隔离体而可构成对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及所述外循环进风口所进气流间的分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气流隔离结构的空调内外循环风门可将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隔离开,其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且成本低,并利于在所述风道中的布置及控制,从而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气流隔离结构的空调内外循环风门。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应用有该具有风流隔离结构的空调内外循环风门的汽车空调系统,以及装设有该汽车空调系统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空调作为提高汽车乘坐舒适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已在各种车型上普遍应用。然而空调系统消耗的能量约占整个汽车的30%-40%,故空调系统的节能降耗已成为评价空调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汽车空调的进口风门有两种模式,内循环和外循环。内循环模式鼓风机从乘员舱内部吸风,经空调风道再次进入乘员舱,形成循环回路。外循环模式鼓风机从外界吸风,经空调风道进入乘员舱,最后经泄压口排出外界,与外界形成循环回路。
然而,汽车空调在冬季开启采暖功能时,若只开启外循环,风挡玻璃不易起雾,但是将外界空气加热到目标温度需要消耗更高的能量;若只开启内循环,因乘员舱内温度逐渐升高,空调加热器只需要消耗较小的功率就可将空气加热到目标温度,但是因乘员舱内空气湿度大,容易在风挡玻璃处起雾,影响驾驶安全。
基于内外循环的优缺点,汽车空调的进口风门又提出了一种混风模式,即通过调节内外循环风门旋转角度,来实现内循环和外循环的风混合进入乘员舱的目的,混风模式既具有节能效果又能避免起雾风险。
但是,由于现有的汽车空调的进口风门在混风模式状态下,会造成部分外界空气经内循环风口直接进入乘员舱,而此部分气流并没有经加热器加热,尤其在车辆高速行驶的工况下,由于外循环侧风压大于内循环风侧,从而使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导致大量的冷风直接吹进乘员舱,进而降低乘员乘坐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具有气流隔离结构的空调内外循环风门,以在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均导通的情况下,能降低内循环气流直接向外循环进风口流出或是外循环气流直接向内循环进风口流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具有气流隔离结构的空调内外循环风门,其包括可构成与外部旋转驱动源传动连接的风门主体,于所述外部旋转驱动源的驱使下,所述风门主体可于该风门主体所处风道内绕所述风门主体的枢转中心转动,以形成对构造于所述风道处的内循环进风口及外循环进风口的择一导通或均导通;
还包括与所述风门主体连接设置的隔离体,所述隔离体具有随所述风门主体的同步转动,且于所述内循环进风口与所述外循环进风口均导通的状态下,所述隔离体因位于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和所述外循环进风口之间,而可构成对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及所述外循环进风口所进气流间的分隔。
进一步的,所述风门主体包括呈弧形的主板,所述隔离体为相对于所述主板固定设置、并位于所述主板内侧的隔板,且所述隔板沿所述主板的弯曲半径方向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向所述主板一侧的延长线交汇于所述主板弧长的中部。
进一步的,于所述隔板靠近于所述主板的一端和所述主板之间形成有镂空部。
进一步的,所述风门主体还包括固连于所述主板两相对侧的相对布置的侧板,所述隔板固连在两侧的所述侧板之间,且所述隔板靠近于所述主板的一端与所述主板间距设置以形成所述镂空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780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保护套
- 下一篇:车辆后空调暖风管路固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