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直升机翼型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81148.3 | 申请日: | 2018-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748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杨炯;张卫国;孙俊峰;黄明其;江雄;杨永东;武杰;卢风顺;何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C3/10 | 分类号: | B64C3/10;B64C3/3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朱小兵 |
地址: | 621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翼型 本实用新型 封闭连接 光滑过渡 下翼面 后缘 翼型尾部 直升机 收缩段 平直 旋翼 最大升力系数 直升机旋翼 最大升阻比 机动性能 气动性能 翼型系列 圆形前缘 马赫数 上翼面 外延段 下凸段 桨叶 上翼 凸段 外凸 悬停 知识产权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升机翼型,用于设置在桨叶径向60%‑80%的位置。所述翼型系列在较宽的马赫数范围内,有较高的最大升力系数和最大升阻比,能提升直升机的悬停性能和机动性能等。本实用新型翼型的上、下翼面均弯曲外凸,翼型尾部平直外延,外形均由H1‑H6段构成,其中:H1段为圆形前缘段;H2段为上翼面上凸段,H6为下翼面下凸段,并与H1段光滑过渡封闭连接;H3段为上翼面后缘收缩段,H5段为下翼面后缘收缩段,H3段与H2段、H5段与H6段光滑过渡封闭连接;H4段为翼型尾部平直外延段,并与H3段和H5段光滑过渡封闭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我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旋翼专用翼型可选用的问题,有助于从根本上摆脱对国外旋翼翼型的依赖,以及进一步提升我国直升机旋翼的整体气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升机翼型,特别涉及一种直升机旋翼系统的专用翼型,属于飞行器所使用的翼型领域。
背景技术
旋翼系统提供直升机各种飞行状态所需的升力和操纵力,是直升机重要的升力面和操纵面,也是直升机的关键动部件。直升机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旋翼系统的性能,翼型性能对直升机的前飞速度、等效升阻比和机动飞行能力、噪声水平等有很大影响。桨叶气动外形设计、降噪、气动载荷优化等都必须有先进翼型作支撑,因此高性能旋翼设计技术一直是直升机设计的核心技术,是衡量直升机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各国作为技术秘密和竞争的重量级法码。
目前,我国在役的直升机型号均采用国外的翼型,在未来的型号研制中,仍然面临着没有自己的高性能旋翼翼型可选用的尴尬局面。我国未来的新型直升机、尤其是军用直升机的发展,迫切需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旋翼专用翼型,从根本上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高性能旋翼设计对翼型剖面的气动特性要求非常高。在旋翼桨盘的前行部分,位于桨叶尖部附近的翼型,必须在低至中等攻角下和跨声速范围内具有低阻力特性。在后行部分,要求翼型在低至中等马赫数范围内具有大攻角高升力能力。在桨盘的前行部分,翼型剖面具有中等迎角和来流马赫数,要求翼型有高的升阻比。为使操纵载荷最小,还要求翼型的俯仰力矩尽可能低。直升机旋翼翼型处在前行跨声速时,存在强烈的非定常、非线性激波与边界层、以及激波与桨尖涡干扰,而旋翼处于后行桨叶区时,流动处于非定常间隙分离状态,要求不能深度失速,既要保持高升力状态,又要扼制或控制动态失速,以免引起振动,导致飞行不安全。
由于直升机旋翼翼型设计是一个多设计点、多目标、多约束的综合设计难题,不同设计点达到各自的设计目标对翼型外形的要求是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因此必须通过分析、设计、试验、分析、设计、试验的反复循环才能完成,在不能同时达到设计目标时,可以对翼型处于主要工作状态时的性能进行侧重设计,提升旋翼翼型在主要工作状态时的性能,而放低对次要状态的性能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直升机专用翼型。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升机翼型,所述翼型的上、下翼面均弯曲外凸,所述翼型的尾部平直外延,所述翼型的外表面由H1-H6段构成,其中:
H1段为所述翼型的前缘段;
H2段为所述翼型的上翼面上凸段,H6段为所述翼型的下翼面下凸段,且H2段和H6段分别与H1段光滑过渡封闭连接;
H3段为所述翼型的上翼面后缘收缩段,H5段为所述翼型的下翼面后缘收缩段,H3段与H2段、H5段与H6段分别光滑过渡封闭连接;
H4段为所述翼型的翼型尾部平直外延段,且分别与H3段和H5段光滑过渡封闭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翼型的上翼面的后缘夹角A1为7.8°,下翼面的后缘夹角A2为7.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未经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811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截面整体维护门口框
- 下一篇:一种具有折叠式机翼的发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