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预防耳朵压疮的护理贴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95599.2 | 申请日: | 2018-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726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30 |
发明(设计)人: | 黄晓欢;延育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市中心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5/00 | 分类号: | A61F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佩腾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6 | 代理人: | 曹宇飞 |
地址: | 710016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耳朵 皮肤接触层 缓冲层 孔道 压疮 护理 按摩作用 层叠设置 防水外层 缓冲效果 血液循环 医用护理 由外向内 有效缓解 透气的 再利用 黏贴边 气囊 透气 耳部 预防 挤压 皮肤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防耳朵压疮的护理贴,属于医用护理领域,主要包括由外向内层叠设置的透气防水外层、缓冲层以及皮肤接触层,其可以套装在耳朵上并通过黏贴边黏贴,不容易脱落,在缓冲层和皮肤接触层上均设置有透气的孔道,利用孔道挤压提高缓冲效果,促进血液循环,再利用气囊块对皮肤起到按摩作用,有效缓解耳部压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护理工具,特别涉及一种预防耳朵压疮的护理贴。
背景技术
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数据显示压疮在重症患者的发生率为17.4%~18.6%。压疮治疗过程十分复杂,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适。研究显示,在每10名重症患者中就有1名患者有压疮,可见其发生率之高。
长期以来,压疮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它是长期卧床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研究者多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出发,认为压疮发生的本质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引起神经营养紊乱、血液循环障碍乃至局部组织持续缺血,最终导致软组织坏死。压疮多发生在处于单向压力的体表区域。发生近年新的观点认为,压力、剪切力的直接作用联合其他内因外因共同导致了压疮的产生,内部因素包括体重、体温、表皮湿度、营养不良等,外部因素则为局部卫生环境、皮肤接触面环境、卧床姿势等。目前临床上治疗压疮的方法和药物多种多样,许多治疗措施在没有充足的临床证据支持的情况下被广泛应用。近年来,冰敷疗法在很多领域如急性创伤,表皮疾病等都应用广泛,冰敷可以降低局部组织的温度,消除肿胀,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愈合,但它对于压疮的疗效报道很少。
神经外科的患者因手术部位的限制,常处于侧卧位,且手术时间较长,因此,耳部、肩部、肘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及内外踝为压疮好发部位。在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常会碰到因颅脑损伤、大面积脑梗死、肿瘤等疾病令患者意识障碍、长期卧床不起的情形,或者是由于手术后患者的头部无法活动,长时间单侧耳部受压,在这种情形下,往往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枕在枕头上,易引起患者耳部产生压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往往比较关注骶尾部皮肤受压的情况,耳部压疮的发生较易被忽视,不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治疗耳部压疮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怎么制造出一种方便实用,能有效预防患者耳部压疮产生的护理工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待解决的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解决患者因耳部长期受压而产生压疮的问题,缓解耳部压力的预防耳朵压疮的护理贴。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预防耳朵压疮的护理贴,其包括由外向内层叠设置的透气防水外层1、缓冲层2以及皮肤接触层3,所述透气防水外层1、缓冲层2以及皮肤接触层3包裹成耳袋式结构,所述透气防水外层1与耳廓后侧相对的边沿上设置有黏贴边4。
进一步限定,所述缓冲层2是采用聚氨酯泡沫材料制成,在缓冲层2上开设有透气缓冲孔。
进一步限定,所述皮肤接触层3为软聚硅酮材料制成的接触层。
进一步限定,所述皮肤接触层3上开设有与缓冲层2的透气缓冲孔连通的透气微孔,形成透气通道7,使气流能够在透气通道内流动,缓减压力。
进一步限定,所述护理贴上与耳孔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与耳孔贴合的凸起5,缓解耳孔的挤压。
进一步限定,所述缓冲层2与皮肤接触层3之间封装有气囊块6。
进一步限定,所述气囊块6分布在与耳轮和耳舟的穴位点相对的位置处,挤压时对穴位周围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进一步限定,所述气囊块6内封装的气体体积是气囊体积的1/2~3/4,使气体在气囊内能够流动,起到按摩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市中心医院,未经西安市中心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955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