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减少城市内涝的雨水排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97123.2 | 申请日: | 2018-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236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严寒;时珍宝;沈庆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碧波水务设计研发中心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04;E01C1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盛君梅 |
地址: | 20023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雨水 渗管 蓄水井 雨水排水系统 城市河道 透水路面 本实用新型 道路雨水 管道连接 河道水面 排水系统 排水量 倒置 抽水泵 渗水孔 雨水量 液面 蓄积 相通 防治 流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少城市内涝的雨水排水系统,包括透水路面以及蓄水井,所述透水路面中设置有雨水渗管,所述雨水渗管管壁上设置渗水孔,雨水渗管与城市河道相通;所述雨水渗管还连接倒置的U型管,U型管再通过管道连接蓄水井,U型管的顶部高度位于雨水渗管轴心与顶部之间,且在蓄水井中还设置有抽水泵。而当雨水量较大时,雨水渗管中水位也将上升,当液面高度大于U型管高度时,雨水会进行蓄水井,减少城市河道压力。增大排水系统的排水量,减缓道路雨水蓄积和流动速度,降低河道水面涨速,达到良好的防治城市内涝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排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减少城市内涝的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近年来,由于极端天气频发,我国多座城市频繁遭遇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在各座城市接连发生,“下雨天到某某城市看海”、“去某某地方观瀑布”、“汽车成了潜水艇”成为当下对城市内涝这一现象极生动的写照。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过对351个城市的调研,发现在2008~2010年的3年间,全国有62%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内涝事件,内涝发生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逢大雨必涝,现在已成为很多大城市的通病。
造成城市内涝直接原因除了暴雨频发以外,还有城市排水系统问题。随着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原有起到主要蓄水作用的的水塘、湖泊、自然绿地减少,建筑物和地面收集的雨水越来越多。城市的发展加快,城市绿化面积的显著减少,原来可以渗水的地面都变成不渗水的水泥地了,土地不能很好的吸收雨水和储存雨水,雨水无法通过土壤渗透,减少排水量和缓解雨水汇集速度,而在道路上迅速蓄积,并沿道路迅速集中到城市道路的低洼之处,造成局部地下排水系统无法承受排水压力,致使城市内涝。这也是为什么城市内涝频发且重复在局部地方发生的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暴雨导致城市低洼处内涝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在暴雨发生时减少城市内涝的排水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减少城市内涝的雨水排水系统,包括透水路面以及蓄水井,所述透水路面中设置有雨水渗管,所述雨水渗管管壁上设置渗水孔,雨水渗管与城市河道相通;所述雨水渗管还连接倒置的U型管,U型管再通过管道连接蓄水井,U型管的顶部高度位于雨水渗管轴心与顶部之间,且在蓄水井中还设置有抽水泵。
进一步的,所述U型管连接的蓄水井还连接水泵用于主动抽水。
进一步的,雨水渗管包括外壁波纹管和内壁平滑管,外壁波纹管主体包括环状波峰和环状波谷,渗水孔设置在环状波谷均匀处,内壁平滑管对应于渗水孔的位置也设有渗水孔,渗水孔使雨水可渗透至内壁平滑管中。
进一步的,所述环状波谷外表面包裹有透水土工布。
进一步的,所述透水路面从上到下依次包括吸水层、稳定层、填充层和现浇水泥层,所述雨水渗管位于稳定层中。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当雨量较小时,雨水渗管中水量也较小,此时雨水可直接排入到城市河道中,且由于水面较低,雨水也不会越过U型管进入蓄水井;而当雨水量较大时,雨水渗管中水位也将上升,当液面高度大于U型管高度时,雨水会进行蓄水井,减少城市河道压力。增大排水系统的排水量,减缓道路雨水蓄积和流动速度,降低河道水面涨速,达到良好的防治城市内涝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雨水渗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具体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碧波水务设计研发中心,未经上海碧波水务设计研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971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