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乙醇-汽油双燃料复合喷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00218.5 | 申请日: | 2018-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542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张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43/04 | 分类号: | F02M43/04;F02M21/02;F02D41/38;F02M37/00;F02M37/22 |
代理公司: |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203 | 代理人: | 陆林辉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醇 发动机 汽油 喷射 进气道喷射 汽油双燃料 喷射系统 直喷 电子控制单元 喷油器 复合 本实用新型 电磁三通阀 减少污染物 双喷射系统 燃料 比例形式 化石能源 空气混合 燃油喷射 热效率 动力性 灵活的 汽油缸 双燃料 乙醇缸 进油 气缸 燃烧 消耗 拓展 | ||
本实用新型乙醇‑汽油双燃料复合喷射系统将乙醇、汽油的燃料优势和双喷射系统的优点充分地结合起来,使发动机能够根据不同工况灵活的采取相应的燃油喷射形式,如乙醇双喷射、汽油双喷射、乙醇进气道喷射与汽油缸内直喷、汽油进气道喷射与乙醇缸内直喷等,能够极大的拓展发动机可运行的工况范围,提升发动机整体的热效率,减少污染物的生成;在发动机采用双燃料喷射形式时,电子控制单元通过控制进油电磁三通阀来选择所喷射的燃油种类,再通过喷油器使乙醇、汽油可以任意比例形式进入气缸与缸内空气混合燃烧,充分发挥乙醇、汽油的燃料优势,从而使发动机能够在各个工况下都能达到最佳的动力性、经济性,同时也能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内燃机技术领域,涉及到发动机燃油的喷射控制,具体涉及一种乙醇-汽油双燃料复合喷射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汽车在为人们带来方便快捷出行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日益恶化和化石能源急剧短缺的问题,如何提高发动机热效率,降低尾气排放已成为全世界科研学者研究的重点,而且寻求可再生的汽油替代燃料也日渐受到重视。目前,内燃机的燃油喷射形式主要分为进气道喷射和缸内直喷这两大类,进气道喷射形式是将燃油喷射到进气管内,燃油粒子与空气混合时间长,混合气质量较好,燃烧相对充分,尾气污染物排放较低;缸内直喷形式是喷油器直接将燃油喷射到发动机缸内,能够实现燃油喷射的精准控制,可提高发动机响应性和动力性。为了充分利用这两种燃油喷射形式的优点,研究人员提出了双喷射形式,即同时保留进气道喷射和缸内直喷,但双喷射形式往往还是采用汽油作为其主要的燃油选择,由于汽油不易充分燃烧且此喷射控制形式较为单一,因此采用汽油双喷射系统的发动机在性能提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方面存在诸多限制。
随着排放及油耗法规的日益严格,作为汽油主要能量来源的汽油凸显出诸多缺点,由于汽油内分子碳链较长,挥发性较差,不易与空气发生充分燃烧;汽油为混合物,与空气燃烧后生成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都较大;汽油为不可再生能源,可使用量日益减少。因此采用汽油的替代燃料尤为重要,如乙醇,乙醇分子碳链较短,且分子内含有氧原子,挥发性好,且为纯净物,与空气反应更加完全,生成的污染物更少。但现阶段乙醇燃料主要是通过与汽油进行固定掺混使用,如E10(掺混燃料中汽油和乙醇的体积分数分别为90%和10%)等,这种使用形式不能使汽油和乙醇以任意比例进行掺混,而且不能根据发动机的不同工况来改变汽油和乙醇的喷射质量比例,无法充分发挥出汽油和乙醇各自的燃油优势,因此对提高发动机性能的作用也相当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乙醇-汽油双燃料复合喷射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乙醇-汽油双燃料复合喷射系统,设置于发动机的燃烧系统中,主要包括乙醇箱、乙醇滤清器、乙醇泵、乙醇共轨管、乙醇共轨压力传感器、气道喷油器进油电磁三通阀、气道喷油器进油单向阀、气道喷油器、气道喷油器回油电磁三通阀、汽油箱、汽油滤清器、汽油泵、汽油共轨管、汽油共轨管压力传感器、直喷喷油器进油电磁三通阀、直喷喷油器进油单向阀、直喷喷油器、直喷喷油器回油电磁三通阀、燃油管路、电子控制单元。
发动机燃烧系统包括:空气滤清器、电子节气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进气压力传感器、空气质量流量计、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发动机、曲轴转角传感器、缸压传感器、排气温度传感器、排气压力传感器、排放测试仪、三元催化转化器、排气管、火花塞。
乙醇-汽油双燃料复合喷射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连接关系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002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