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点火风道与炉底风室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02254.5 | 申请日: | 2018-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552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徐磊;巩李明;但家瑜;谢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10/02 | 分类号: | F23C10/02;F23C10/1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钟莹洁;钱成岑 |
地址: | 643001 四川省自***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点火风道 炉底风室 非金属膨胀节 循环流化床锅炉 连接结构 水冷壁 本实用新型 弯管结构 弯管 点火风道系统 膨胀 水冷壁系统 入口处 侧墙 反力 隔开 管子 拉裂 伸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点火风道与炉底风室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弯管通道、非金属膨胀节和点火风道,所述弯管通道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底风室的侧墙中部伸出并且通过非金属膨胀节与所述点火风道相连。本实用新型采用非金属膨胀节连接点火风道与炉底风室,在炉底风室入口处设计成大面积的水冷壁弯管结构并形成通道,以缩短A段点火风道的长度和重量;采用非金属膨胀节设置在水冷壁弯管结构通道与点火风道之间,由于非金属膨胀节没有膨胀反力,可以使点火风道系统和风室水冷壁系统完全隔开,两个系统的膨胀互不影响,能有效防止点火风道与炉底风室水冷壁连接处管子拉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点火风道与炉底风室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通常采用床下点火,点火风道布置在炉底风室外部,支撑在地面上。由于锅炉炉膛是悬吊固定,运行过程中炉底风室会向下,向两侧膨胀,膨胀量可高达200~300mm,导致点火风道与炉底风室的连接成为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中一大难点,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出现问题。
以某工程35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为例,如图1A和图1B所示:点火风道1布置在炉膛两侧,点火风道1与炉底风室2采用金属膨胀节3连接,金属膨胀节3布置在点火风道1的中间位置,将点火风道1分为A段点火风道1A和B段点火风道1B两段,A段点火风道1A与炉底风室2固定连接,随炉底风室2一起膨胀位移。
但是,该结构存在一些问题:1)膨胀节距离炉底风室的距离远,A段点火风道重量由风室承担,或者必须设置复杂的恒力弹簧吊架,成本高;2)由于金属膨胀节反作用力较大,造成锅炉点火风道与炉底风室水冷壁连接处管子拉裂泄漏;并且发生金属膨胀节变形损坏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点火风道与炉底风室的连接结构,该方案采用非金属膨胀节连接点火风道与炉底风室,有效防止点火风道与炉底风室水冷壁连接处管子拉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点火风道与炉底风室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弯管通道、非金属膨胀节和点火风道,所述弯管通道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底风室的侧墙中部伸出并且通过非金属膨胀节与所述点火风道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点火风道与炉底风室的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弯管通道为方形通道结构,弯管通道从炉底风室伸出的长度L为1.2~2米。
根据本实用新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点火风道与炉底风室的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炉底风室悬吊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膛水冷壁下方,所述点火风道在地面支撑;所述非金属膨胀节为包括U型迷宫密封组件的结构,所述非金属膨胀节的高度H为0.6~1米。
根据本实用新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点火风道与炉底风室的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非金属膨胀节包括机架、第一内衬板、第二内衬板、第一保温件、第二保温件、U型迷宫密封组件和浇注料组件;
所述第一内衬板和第二内衬板相对地设置在机架的内侧,彼此之间留有形变间隙;第一保温件设置在第一内衬板和第二内衬板的内侧,靠近所述形变间隙布置并且宽于所述形变间隙;第二保温件设置在第一内衬板和第二内衬板的外侧,靠近所述形变间隙布置并且宽于所述第一保温件;
U型迷宫密封组件围绕第一保温件密封地设置并且包括第一密封板、第二密封板、第一F型密封板和可伸缩滑动的第二F型密封板;所述第一密封板和第二密封板平行设置并且分别与第一内衬板垂直连接;所述第一F型密封板的单头端与第二内衬板垂直连接,第一F型密封板的双头端位于第一保温件下缘;所述第二F型密封板的单头端伸入所述第一F型密封板的双头端的间隙中,第二F型密封板的双头端位于第一保温件的侧缘且平行于所述第一密封板,所述第二密封板伸入所述第二F型密封板的双头端的间隙中;浇注料组件设置在第一密封板与机架之间以及第一F型密封板与机架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022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