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襟缝翼时序逻辑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07808.0 | 申请日: | 2018-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748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杜永良;韩建辉;王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C13/00 | 分类号: | B64C1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71008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襟缝翼 行程开关 缝翼 襟翼 指示灯 时序逻辑控制电路 计算机控制系统 驱动装置控制 本实用新型 收放 任务可靠性 控制系统 时序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襟缝翼时序逻辑控制电路,包括襟缝翼收放开关、缝翼放到位行程开关、襟翼放到位行程开关、放到位指示灯、缝翼驱动装置控制线圈、襟翼收到位行程开关、缝翼收到位行程开关、收到位指示灯、襟翼驱动装置控制线圈,本实用新型能配合计算机控制系统使用,当计算机控制系统故障时,可靠的控制襟缝翼的时序收放,并提供襟缝翼的收上与放下指示,提高襟缝翼控制系统的任务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襟缝翼时序逻辑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在动力装置发展的基础上,战斗机及运输机为满足快速性的需求,巡航速度设计的越来越快。但由于成本对跑道长度的限制、轮胎对滑行速度的限制以及安全对起飞着陆速度的限制等因素,使得起飞着陆速度必须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飞机巡航速度的增加,引入了机翼后掠并使用了增加机翼载荷的方法,增加的翼载荷在低速时需要机翼具有更高的升力系数,而实际上机翼后掠在低速时减小了机翼的升力,因此为了同时实现飞机的高速巡航与低速起飞着陆的需求,现代飞机尤其是大型飞机,均装备并在低速时使用了不同形式的高效增升装置。
增升装置通常安装在机翼前缘和/或后缘,当从机翼前缘或后缘伸出时,它能够增加机翼的有效尺寸、曲率、弯度以及机翼面积,因此在飞机低速飞行时增加机翼的升力。大型运输类飞机通常采用前缘缝翼和后缘襟翼作为低速飞行时的增升装置,在飞机实现对这些增升装置上控制、驱动的系统被称为高升力控制系统,相对于实现常规的俯仰、滚转和偏航控制的主飞行控制系统,该系统被归为辅飞行控制系统。在高升力控制系统设计时,目前较多采用了具有完善保护功能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但由于计算机控制系统复杂度较高,因此其可靠性较低,同时为防止余度计算机的共模故障,很有必要设计出一种简单、可靠的备份控制电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襟缝翼时序逻辑控制电路,配合计算机控制系统使用,当计算机控制系统故障时,能可靠的控制襟缝翼的时序收放,提供襟缝翼的收上与放下指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襟缝翼时序逻辑控制电路,包括襟缝翼收放开关、缝翼放到位行程开关、襟翼放到位行程开关、放到位指示灯、缝翼驱动装置控制线圈、襟翼收到位行程开关、缝翼收到位行程开关、收到位指示灯、襟翼驱动装置控制线圈,所述的襟缝翼收放开关与缝翼放到位行程开关连接,所述的缝翼放到位行程开关分别于襟翼放到位行程开关及缝翼驱动装置控制线圈连接,所述的襟翼放到位行程开关分别与襟翼驱动装置控制线圈和放到位指示灯一端连接,所述的缝翼驱动装置控制线圈与缝翼收到位行程开关连接,所述的缝翼收到位行程开关分别与襟翼收到位行程开关及收到位指示灯一端连接,所述的襟翼收到位行程开关与襟缝翼收放开关连接,所述的放到位指示灯另一端、收到位指示灯另一端均与地电位连接,所述的缝翼驱动装置控制线圈、襟翼驱动装置控制线圈的第二接口均与地电位连接。
所述的襟缝翼收放开关、缝翼放到位行程开关、襟翼放到位行程开关、襟翼收到位行程开关、缝翼收到位行程开关均为两位的拨动开关,所述的襟缝翼收放开关、缝翼放到位行程开关、襟翼放到位行程开关、襟翼收到位行程开关、缝翼收到位行程开关均包含了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
所述的缝翼驱动装置控制线圈、襟翼驱动装置控制线圈均由控制收放的两个线圈组成,所述的缝翼驱动装置控制线圈、襟翼驱动装置控制线圈均包含了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
所述的襟缝翼收放开关第一接口接28V电源,襟缝翼收放开关第二接口连接缝翼放到位行程开关第一接口,襟缝翼收放开关第三接口连接襟翼收到位行程开关第一接口。
所述的缝翼放到位行程开关第二接口连接到缝翼驱动装置控制线圈第一接口,缝翼放到位行程开关第三接口连接到襟翼放到位行程开关第一接口。
所述的襟翼放到位行程开关第二接口连接到襟翼驱动装置控制线圈第一接口,襟翼放到位行程开关第三接口连接到放到位指示灯一端,所述的放到位指示灯另一端与地电位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078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距螺旋桨及无人机
- 下一篇:一种复材泡沫夹芯结构中央操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