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活体血管的电穿孔基因转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13922.4 | 申请日: | 2018-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395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平;景涛;刘德峰;王禹杭;许祥;何国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M1/42 | 分类号: | C12M1/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38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夹臂 下夹臂 活体血管 电穿孔 基因转染装置 本实用新型 基因脉冲 圆头螺杆 电极夹 电极片 螺孔 医疗器械领域 穿过 螺母 导线穿过 对称设置 基因转染 前后排列 压缩弹簧 内侧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活体血管的电穿孔基因转染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包括基因脉冲导入仪和与其连接的电极夹;所述电极夹包括上夹臂和下夹臂,所述上夹臂和所述下夹臂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上夹臂和所述下夹臂上还设置有圆头螺杆,所述上夹臂和所述下夹臂上对称设置有多个前后排列的螺孔,所述圆头螺杆的一端穿过所述螺孔设置有调节螺母,所述上夹臂和下夹臂的前端内侧壁上设置有电极片,所述上夹臂和下夹臂内有使导线穿过的通道,所述导线一端穿过上夹臂和下夹臂与电极片连接,另一端与基因脉冲导入仪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用于对活体血管进行电穿孔基因转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活体血管的电穿孔基因转染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实验的电穿孔仪由脉冲电场发生器及电极两部分组成,现有的电穿孔仪主要针对细胞进行电穿孔转染,体外电穿孔基因转染与在体(活体)电穿孔基因转染在装置上主要区别是脉冲电场的参数及所用电极不同,活体电穿孔常用的电极有针状电极(用于肌肉及脏器),板状电极(用于肝脏等大器官),上述电极都无法用于血管电穿孔转染,因此急需一种用于血管的电穿孔转染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活体血管的电穿孔基因转染装置,参照细胞电泳装置,改进制作了对培养细胞给予外加直流内生性电场干预的装置,可以产生生理强度的直流内生性电场,模拟内生性电场,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细胞,研究内生性电场干预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活体血管的电穿孔基因转染装置,包括基因脉冲导入仪和与其连接的电极夹;
所述电极夹包括上夹臂和下夹臂,所述上夹臂和所述下夹臂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上夹臂和所述下夹臂上还设置有圆头螺杆,所述上夹臂和所述下夹臂上对称设置有多个前后排列的螺孔,所述圆头螺杆的一端穿过所述螺孔设置有调节螺母,所述上夹臂和下夹臂的前端内侧壁上设置有电极片,所述上夹臂和下夹臂内有使导线穿过的通道,所述导线一端穿过上夹臂和下夹臂与电极片连接,另一端与基因脉冲导入仪连接。
进一步,所述电极片为铂片。
进一步,所述电极片的尺寸为长1厘米,宽0.3厘米,厚0.1厘米。
进一步,所述电极夹处铂片和导线外均为绝缘材料。
进一步,所述基因脉冲导入仪的脉冲电压为200V/cm,脉冲时间为10毫秒,电穿孔次数为3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对活体血管进行电穿孔基因转染时,将血管放置在上夹臂和下夹臂的铂片间,根据情况将圆头螺杆穿过其中一个螺孔,以此设定电极夹的直径,通过微调调节螺母,调节上夹臂和下夹臂的间距,缓慢增加夹持血管的力度,避免用力过大损伤血管壁,也避免铂片无法接触到血管,在正负电极片之间的组织都受到脉冲电场的作用;
脉冲电压要控制在理想范围,电压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外源基因的表达。电压过低时,无法造成细胞膜表面状态的改变,因而外源DNA不能进入细胞内。电压过高时,局部组织积聚过多热量,造成细胞的死亡或组织失去功能,即使外源基因导入细胞,也无法进行正常的表达。哺乳动物常用的活体电压大多为20~200V/cm,最高电压在250~750V/cm。其次电穿孔的次数应控制在3-5次,每次电穿孔时间应在20~100msec。DNA的浓度应在1~20mg/ml范围内。本实用新型将脉冲电场作用用活体电穿孔的参数设为:脉冲电压200V/cm、脉冲时间为10msec、脉冲次数为3次,经过试验,在该参数下进行活体电穿孔基因转染,能显著提高目的基因在靶细胞(包括肝脏、肌肉、血管)的表达,并且安全性很高。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139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胎盘组织酶消化反应袋
- 下一篇:一种快速促进人体胚胎发育的试剂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