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麦灸棒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25526.3 | 申请日: | 201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136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何玲玲;童伯瑛;游世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 |
代理公司: | 51270 成都瑞创华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邓瑞;辜强<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350122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持端 沉孔 本实用新型 治疗 施灸 竹签 操作安全 活血化瘀 养生保健 化脓 麦粒 适应症 经络 外露 圆柱状 艾绒 单穴 灸棒 嵌装 壮医 握手 刺激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麦灸棒,包括由竹签制成的圆柱状手持端和由艾绒制成的治疗端,所述手持端长度为20mm‑30mm,手持端一端开设有沉孔,所述治疗端的一端嵌装于沉孔内,治疗端的另一端外露于沉孔,治疗端长度为4mm‑6mm。本实用新型基于麦粒灸与壮医点灸相结合,术者即取即用,无需耗费大量时间准备,施灸时手握手持端即可施灸,操作安全方便,刺激部位的皮损程度轻微,基本无化脓、无痛感,适应症广,单穴操作时间仅需1~2s,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养生保健等功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艾灸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麦灸棒。
背景技术
麦粒灸和壮医药线点灸是我国灸法治疗中具有显著特色的治疗手法,被广泛应用。
麦粒灸属于艾灸法中的直接灸,现有技术是将艾绒搓成艾柱,直接置于皮肤上施灸。施灸过程中根据皮肤是否烧伤化脓区分为瘢痕灸(化脓灸)及非瘢痕灸(非化脓灸)法,在麦粒灸整个操作流程中存在以下缺点:
1、前期准备复杂:治疗前需人工搓出高质量的艾柱(基本要求:大小约麦粒大,外形呈现一头尖底部平,柱体紧实无裂纹),艾柱制备后,置于穴位上(腧穴所在位置不在水平位上,有些位置不平整,还需涂少许活络油以提高艾柱与皮肤接触的稳定性),操作流程复杂,耗力耗时;
2、点燃等待时间较长:由于麦粒灸点燃尖头一端,需待艾柱燃烧到底部三分之二或五分之三时,患者才会感知到热度,整体时间需要2到3分钟,如果治疗选穴较多的话,所需时间更长;
3、皮肤产生化脓瘢痕的概率大:医者在整个施灸过程注意力集中,患者感觉烫时需借助工具(如镊子或棉签者,否则容易烫到医者手指)及时移除艾柱,动作要求迅速,否则容易造成施灸部位损伤化脓;
而以壮医药线点灸为首的点灸法采用经过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苎麻线作为治疗工具。操作过程主要分为需要整线、持线、点火、收线、施灸五步进行。主要存在以下缺点:
1、灸材制作复杂、时间长,涉及到制备液的配比及浸泡等流程。
2、药线经药液浸泡后易松散,所以操作前需要搓紧、否则容易造成施灸过程患者疼痛感强,容易留瘢。
3、由于灸材是以苎麻线为原料(不以艾绒为原料),点燃过程中容易产生火苗,需扑灭火苗,取圆珠状炭火星进行施灸。
4、持线施灸时,施灸者需要掌握好线头长度,即收线施灸时长度要适合,太长不易控制药线,太短又容易灼伤术者手指皮肤。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本领域人员研究的重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麦灸棒,能完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麦灸棒,包括由竹签制成的圆柱状手持端和由艾绒制成的治疗端,所述手持端长度为20mm-30mm,手持端一端开设有沉孔,所述治疗端的一端嵌装于沉孔内,治疗端的另一端外露于沉孔,治疗端长度为4mm-6mm。
作为优选,所述手持端上设置有用于保护治疗端的拆卸式端盖。
作为优选,所述手持端表面设置有防滑层。
作为优选,所述手持端上沿其轴线设置有自沉孔一端向背离沉孔一端延伸的排烟孔。
作为优选,所述由竹签制成的圆柱状手持端替换成由环保纸制成的圆柱状手持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未经福建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255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