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25668.X | 申请日: | 2018-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868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峥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峥 |
主分类号: | A61B17/04 | 分类号: | A61B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针 缺孔 椎间盘纤维环 驱动机构 软管 导丝架 走线 本实用新型 缝合装置 驱动 第一驱动机构 操作便利性 操作空间 末端连接 软管内壁 弯曲延伸 相对侧壁 轴向移动 缝合线 位置处 椎间孔 中空 缝合 卡接 破口 伸出 移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包括第一外针及第二外针,第一外针及第二外针均中空,且第一外针及第二外针的相对侧壁上均开设有缺孔;第一外针内设置有软管、用于驱动软管伸出缺孔并弯曲延伸至第二外针的缺孔中的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软管内且末端连接有缝合线的导丝架、用于驱动导丝架沿软管内壁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二外针内设置有走线针和第三驱动机构,走线针上与缺孔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用于与导丝架卡接的卡槽,第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走线针沿轴向移动。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易行地实现椎间孔镜内对椎间盘纤维环破口的缝合,提高操作便利性,降低对操作空间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医疗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得到广泛使用。
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的常见病,患者人数近几年呈上升趋势。该病最常见的原因是椎间盘各部分如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疼痛、肢体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另外,椎间盘在成年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当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则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造成髓核突出。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为切除突出的髓核及游离的纤维环组织,以解除神经根的压迫。但是,髓核摘除手术存在的最大技术难题是:髓核摘除后,纤维环的破/切口的存在会成为残留的髓核再次突出的通道。经统计,手术治疗后的复发率约在3-27%,平均复发率在8-12%。
目前,通过缝合装置对纤维环面进行创口缝合时,均采用持针器夹持缝合针的方式对切口进行缝合,此种方式虽然简单易行,但在深部切口或者微创手术切口中很难操作。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用椎间孔镜技术治手术当中,所有手术器械均要通过一个狭长工作通道(即椎间孔镜,直径3-5mm,长12cm),这导致目前技术无法在如此狭小的通道内持针对纤维环加以缝合。
在现有技术中,纤维环的缝合一般采用一根弯针一根直针的缝合方法,因为弯针的末端弯曲连接结构,导致弯针的末端贴壁进入限位环面,而手术过程中不允许弯针转动,导致在狭小的空间下缝合困难失败率高,特别是在内窥镜下,3-5mm的操作范围内,彻底不能实现纤维环的准确缝合。而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接受程度最高的手术方式是椎间孔镜的使用,而这项手术方式易引起疾病的复发,其中纤维环术后的破口是重要的复发原因。
因此,如何方便易行地实现椎间孔镜内对椎间盘纤维环破口的缝合,提高操作便利性,降低对操作空间的需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能够方便易行地实现椎间孔镜内对椎间盘纤维环破口的缝合,提高操作便利性,降低对操作空间的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包括用于插入到纤维环面上的破口两侧并保持预设间距的第一外针及第二外针,所述第一外针及所述第二外针均中空,且所述第一外针及所述第二外针的相对侧壁上均开设有缺孔;
所述第一外针内设置有软管、用于驱动所述软管伸出所述缺孔并弯曲延伸至所述第二外针的缺孔中的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软管内且末端连接有缝合线的导丝架、用于驱动所述导丝架沿所述软管内壁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
所述第二外针内设置有走线针和第三驱动机构,所述走线针上与所述缺孔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导丝架卡接的卡槽,所述第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走线针沿轴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针及所述第二外针的末端均为具有预设倾角的尖锐端。
优选地,所述第第一外针及所述第二外针上的缺孔均开设于两者位于纤维环面内的部分,且距两者的尖端距离占两者总长的15%~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峥,未经李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256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胸外科手术缝合镊
- 下一篇:一种医疗手术用缝合线收纳分类切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