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牡蛎稚贝培育的升降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26353.7 | 申请日: | 201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275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祁剑飞;董伟煌;巫旗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水产病害防治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马涛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管 外管 第二管道 第一管道 牡蛎稚贝 流装置 筛网 升降 底端 顶面 接通 流出 培育 升降装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 并联安装 生长过程 药物诱导 幼虫变态 牡蛎 上升流 下降流 稚贝 美观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牡蛎稚贝培育的升降流装置,包括外管、内管、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内管位于外管内,内管顶面低于外管顶面,内管内设置有筛网,第一管道与内管底端相接通,第二管道与外管底端相接通;在经药物诱导的牡蛎幼虫变态为牡蛎稚贝的过程中,水流从第二管道进入并流经外管、再从外管顶端进入内管内、接着流经筛网后从内管底端进入第一管道再从第一管道流出形成下降流;在牡蛎稚贝生长过程中,水流从第一管道进入内管内并流经筛网、再从内管顶端流入至外管内、接着从外管底端进入第二管道再从第二管道流出形成上升流。该升降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将多个该升降流装置并联安装便可实现大规模生产,且培育出的稚贝外形美观、大小均匀,商品价值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牡蛎稚贝培育的升降流装置。
背景技术
牡蛎具有群聚的生活习性,常多个固着在一起,由于生长空间的限制,壳形极不规则,大大地影响了其商品价值。单体牡蛎即游离的、无固着基的牡蛎,其壳形规则美观,大小均匀,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
单体牡蛎的生产一般采用两种方法:1)幼虫先附着再脱离附着基,2)肾上腺素诱导眼点幼虫直接变态。第一种方法生产的单体牡蛎过早剥离容易引起死亡太晚剥离影响今后壳型美观,是一种简单但粗糙的方法。第二种方法生产的单体牡蛎初始壳高不超过1mm,普通的水泥池或池塘中间培育效果很差,因为牡蛎稚贝生长会相互黏附,对于牡蛎高温阶段的生长,这种互相黏附的习性尤其明显,而且牡蛎排泄物常常会堆积在牡蛎的四周,还会导致网眼堵塞造成水流不畅,引起死亡。
上升流系统使小个体单体牡蛎稚贝高密度培育成为可能,这种方法以一个足够大的水流将小牡蛎浮动起来,防止邻近的稚贝生长时黏附在一起,使其可以层层摞叠而不引起生长不良。而且上升的水流将牡蛎的排泄物带出系统,也解决了稚贝排泄物的沉积问题。上升流系统培育牡蛎稚贝死亡率低、生长情况良好、培育密度高,更重要的是牡蛎大小和性状均一美观,是发达国家培育单体牡蛎稚贝的通用方法。
但是目前应用的上升流装置不能同时兼顾牡蛎幼虫诱导初期的下降流需求,需额外添置下降流装置,造成设施浪费及转移苗种的额外操作。且,已有的升降流装置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牡蛎稚贝培育的升降流装置,其克服了背景技术的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牡蛎稚贝培育的升降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外管、内管、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内管位于外管内,内管顶面低于外管顶面,内管内设置有筛网,第一管道与内管底端相接通,第二管道与外管底端相接通;在牡蛎幼虫变态为牡蛎稚贝的过程中,水流从第二管道进入并流经外管、再从外管顶端进入内管内、接着流经筛网后从内管底端进入第一管道再从第一管道流出形成下降流;在牡蛎稚贝生长过程中,水流从第一管道进入内管内并流经筛网、再从内管顶端流入至外管内、接着从外管底端进入第二管道再从第二管道流出形成上升流。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内管包括第一直管段、第二直管段和第一锥形段,第一直管段直径大于第二直管段直径,筛网盖置在第二直管段顶端且筛网周边夹紧在第一直管段和第二直管段之间,第一锥形段两端分别与第二直管段和第一管道相固接。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外管内壁设置有防止内管晃动的定位块,定位块抵靠在内管外壁。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定位块个数设有至少两组,每组包括两个定位块,两个定位块分别位于内管上端和内管下端处。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外管包括第三直管段和固接在第三直管段底端的第二锥形段,第二管道与第二锥形段相固接且第二管道横向布置,第一管道伸入第二锥形段内再与内管相连接。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水产病害防治中心),未经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水产病害防治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263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活鱼分拣装置
- 下一篇:智能养殖下水产用箱体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