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林业工程育苗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27157.1 | 申请日: | 201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016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赵明;芦海涛;李鸿宇;吴晓光;吴兴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明;芦海涛;李鸿宇;吴晓光;吴兴超 |
主分类号: | A01G9/029 | 分类号: | A01G9/029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邦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12 | 代理人: | 白海军 |
地址: | 162400 黑龙江省齐***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闭合板 后磁片 前磁片 粘接 右桶体 左桶体 育苗 闭合 林业工程 螺栓固定 育苗装置 吸合 焊接 本实用新型 底桶 装入 栽种 树苗 | ||
一种林业工程育苗装置。本产品其组成包括:左桶体、右桶体,左桶体焊接左前闭合板和左后闭合板,左前闭合板粘接左前磁片,左后闭合板粘接左后磁片,右桶体焊接右前闭合板和右后闭合板,右前闭合板粘接右前磁片,右后闭合板粘接右后磁片,左前闭合板与右前闭合板对接通过左前磁片吸合右前磁片闭合固定,左前闭合板、右前闭合板、左前磁片、右前磁片之间的底部和顶部均用螺栓固定,左后闭合板与右后闭合板对接通过左后磁片吸合右后磁片闭合固定,左后闭合板、右后闭合板、左后磁片、右后磁片之间的底部和顶部均用螺栓固定,左桶体与右桶体组成育苗桶,育苗桶内装入土、土内栽种树苗,育苗桶的底部设置底桶板。本实用新型用于业工程育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林业工程育苗装置。
背景技术:
林业在育苗时需要将苗木栽种在土地里,在培育成活之后在将土里的树苗挖掘出来,在进行移栽,在挖掘移栽时不但需要增加人力,有时还会伤害到树苗的根部,这种现象会影响移栽树苗的成活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栽时不需要挖掘,能够降低树苗的损伤,使用效果好的一种林业工程育苗装置。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林业工程育苗装置,其组成包括:左桶体、右桶体,所述的左桶体焊接左前闭合板和左后闭合板,所述的左前闭合板粘接左前磁片,所述的左后闭合板粘接左后磁片,所述的右桶体焊接右前闭合板和右后闭合板,所述的右前闭合板粘接右前磁片,所述的右后闭合板粘接右后磁片,所述的左前闭合板与所述的右前闭合板对接通过所述的左前磁片吸合所述的右前磁片闭合固定,所述的左前闭合板、所述的右前闭合板、所述的左前磁片、所述的右前磁片之间的底部和顶部均用螺栓固定,所述的左后闭合板与所述的右后闭合板对接通过所述的左后磁片吸合所述的右后磁片闭合固定,所述的左后闭合板、所述的右后闭合板、所述的左后磁片、所述的右后磁片之间的底部和顶部均用螺栓固定,所述的左桶体与所述的右桶体组成育苗桶,所述的育苗桶内装入土、土内栽种树苗,所述的育苗桶的底部设置底桶板。
所述的一种林业工程育苗装置,所述的左桶体的下部焊接一组左弧形杆,所述的右桶体的下部焊接一组右弧形杆,所述的底桶板焊接桶圈,所述的育苗桶的底部插入所述的桶圈内,所述的桶圈绕圆周焊接一组弧形杆,所述的弧形杆与所述的左弧形杆对应,所述的弧形杆与所述的右弧形杆对应,所述的弧形杆与所述的左弧形杆之间通过左弹性开口套连接固定,所述的弧形杆与所述的右弧形杆之间通过右弹性开口套连接固定。
所述的一种林业工程育苗装置,所述的左弹性开口套的开口端均连接左夹紧板,所述的左夹紧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右弹性开口套的开口端均连接右夹紧板,所述的右夹紧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的底桶板开有透水孔,所述的左桶体的上部焊接2个左弧形连接板,2个所述的左弧形连接板之间通过左把手连接,所述的右桶体的上部焊接2个右弧形连接板,2个所述的右弧形连接板之间通过右把手连接。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左桶体和右桶体通过左前闭合板、左前磁片、右前闭合板、右前磁片、左后闭合板、左后磁片、右后闭合板、右后磁片、螺栓进行连接固定,组装时方便、连接之后牢固,使用非常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左桶体和右桶体组装和拆分都方便,组装之后培育树苗方便、效果好,在需要移栽、拆分左桶体和右桶体时更加方便,并且不会损伤树苗,同时也降低了树苗损伤的几率,能够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本实用新型的育苗桶与底桶板之间通过弹性开口套进行连接固定,使育苗桶与底桶板之间组装时方便,连接之后牢固,在移栽树苗时拆卸也方便,不会损坏树苗的根部,能够提高移栽树苗的成活率。
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开口套能够将弧形杆与左弧形杆之间、弧形杆与右弧形杆之间牢牢地固定住,并且夹紧板和螺栓能够牢牢的固定住弹性开口套,确保育苗桶与底桶板之间固定的牢固,使用非常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明;芦海涛;李鸿宇;吴晓光;吴兴超,未经赵明;芦海涛;李鸿宇;吴晓光;吴兴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271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秸秆水稻一体化育秧盘
- 下一篇:新型转基因水稻育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