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压力扫描阀模型表面压力连续测量试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35209.X | 申请日: | 2018-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667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王萍;王飞;张琦;马冰水;姚顺禹;毛世鹏;毛霄;宋显威;周志坚;徐龙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9/06 | 分类号: | G01M9/0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哈科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23101 | 代理人: | 吴振刚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扫描阀 压力扫描阀 光纤接口单元 数字化接口 本实用新型 系统处理器 接口单元 连续测量 模型表面 试验系统 压力数据 压力校准 风洞测压试验 电信号连接 光纤通讯 过程完成 角度变化 连续采集 模型运动 模型姿态 气动特性 试验成本 试验效率 主控机 采集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压力扫描阀模型表面压力连续测量试验系统,包括主控机、多个压力扫描阀、系统处理器、光纤接口单元、扫描阀数字化接口单元、扫描阀接口单元和多套压力校准单元,系统处理器分别与光纤接口单元、多套压力校准单元电信号连接,光纤接口单元与扫描阀数字化接口单元光纤通讯,扫描阀数字化接口单元通过扫描阀接口单元与多个压力扫描阀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模型运动过程完成压力数据的连续采集,使得一次实验能够得到一系列机构角度变化下的压力数据;在模型姿态角匀速变化的过程中,能够采集到足够密集的气动特性数据,大大提高风洞测压试验效率,提供了更加完整丰富的气动数据,提高试验效率,并降低试验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航空气动力风洞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压力扫描阀模型表面压力连续测量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风洞实验技术作为空气动力学研究广泛采用的方法,为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风洞常规测压试验是由客户单位预先提出需求的试验角度序列,试验中按照这些角度逐一测量。试验中每一个角度都要等待模型到位、稳定后,再采集此位置的试验数据,每个需求角度都要进行这个步骤直到车次结束。这种方法在数据采集稳定性上非常好,可以真实地反映当前角度下模型的状态。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例如试验数据量较少,飞机的气动特性信息不全等。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以上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压力扫描阀模型表面压力连续测量试验系统,克服以往在低速风洞中进行的常规步进姿态角静态试验效率低,试验结果信息量少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压力扫描阀模型表面压力连续测量试验系统,包括主控机,并且还包括系统处理器、光纤接口单元、扫描阀数字化接口单元、扫描阀接口单元、多套压力校准单元和多个压力扫描阀,主控机与系统处理器通过以太网通讯,系统处理器分别与光纤接口单元、多套压力校准单元电信号连接,光纤接口单元与扫描阀数字化接口单元光纤通讯,扫描阀数字化接口单元通过扫描阀接口单元与多个压力扫描阀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能够实现模型运动过程完成压力数据的连续采集,使得一次实验能够得到一系列机构角度变化下的压力数据;在模型姿态角匀速变化的过程中,能够采集到足够密集的气动特性数据,大大提高风洞测压试验效率,提供了更加完整丰富的气动数据,降低吹风时间,提高试验效率,并降低试验成本,更有利于完整、准确地掌握飞机的气动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数据处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介绍。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压力扫描阀模型表面压力连续测量试验系统,包括主控机1、两套压力扫描阀6、系统处理器2、光纤接口单元3、扫描阀数字化接口单元4、扫描阀接口单元5和三套压力校准单元7,主控机1与系统处理器2通过以太网通讯,系统处理器2分别与光纤接口单元3、三套压力校准单元7电信号连接,光纤接口单元3与扫描阀数字化接口单元4光纤通讯,扫描阀数字化接口单元4通过扫描阀接口单元5与两套压力扫描阀6连接。
实施例2
以试验角度0°—20°为例,试验风速稳定后,角度机构从0°开始匀速运行到 20°,压力扫描阀的测点频率为20Hz,当角度通道信号的值进入试验角度对应值时,记录对应角度这一时刻距离开始采样时刻的时间,系统采集试验角度对应时刻的压力测量值并分析显示、存储,循环直到完成所有试验角度的数据采集,即完成该车次试验。本系统可以在一次试验中从起始角度连续采集至结束角度,测得大量的试验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3520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