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季风的隧道竖井通风排烟装置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21851215.4 申请日: 2018-11-12
公开(公告)号: CN209339993U 公开(公告)日: 2019-09-03
发明(设计)人: 邓磊;唐飞;王强;董满生;丁建勋;石琴 申请(专利权)人: 合肥工业大学
主分类号: E21F1/00 分类号: E21F1/00;F03D9/28;F03D9/46
代理公司: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代理人: 杨学明;顾炜
地址: 230009 安*** 国省代码: 安徽;3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竖井 送风口 排烟道 送风道 通风排烟装置 本实用新型 风速控制阀 空气压缩机 隧道竖井 风轮 防火安全阀 喇叭形风口 合适位置 火灾发生 气流流通 隧道顶部 隧道排烟 蓄热装置 斜井 喇叭形 排烟 风道 竖向 烟气 连通 废气 互通 隧道 进口
【说明书】:

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季风的隧道竖井通风排烟装置。隧道顶部或侧上方有与竖井相连通的排烟道,包括:排烟道内设有防火安全阀,两隧道排烟道通过横向互通风道连接;在竖井合适位置连接有进口为喇叭形的竖井送风道,竖井送风道与竖井通过上送风口与下送风口连通;竖井送风道内设有风速控制阀、空气压缩机与风轮,所述风速控制阀设置在上送风口与下送风口连接处,空气压缩机与设置在喇叭形风口处风轮相连通;竖井或斜井内沿竖井竖向均匀分布设有蓄热装置,本实用新型可加快排烟道及竖井内气流流通速率,从而能有效提升隧道内废气及火灾发生时烟气排烟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通风排烟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基于季风的竖井通风排烟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山岭重丘区隧道也被广泛采用,特长隧道也不断增多。隧道是一种修建在地下或水下铺设铁路并供机动车辆通行的建筑物。而隧道是一个半封闭空间,在隧道的日常运营中,车辆排放出如CO、NOx等有害废气和烟尘,当排放的有害废气和烟尘超过一定浓度时会严重损害隧道内驾驶员与乘客的身体健康,且一旦隧道内发生难以扑救的火灾,隧道内的温度和烟气都会迅速累积,因此必须对隧道进行通风。

利用定向射流风机等进行隧道纵向机械排烟是当下一种比较成熟的通风方式,但是这种机械排烟方式会造成较大的能耗。为了节省能源和优化排烟效果,国内外近几年来十分关注适宜于隧道的竖井自然排烟方式,它是指在隧道顶部每间隔一定距离与外界大气相连通的通风竖井,在日常运营中使得隧道内的废气与烟尘与外界新鲜空气进行交换;当隧道内发生火灾时,可利用烟气在竖井中的烟囱效应进行自然排烟。自然排烟方式在运行过程中无需消耗电能,因此大大节省了隧道运营成本,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性。

然而,使用竖井自然排烟时,竖井的通风能力与竖井内气流的强度与方向、竖井内外温差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竖井内气流强度越大,方向为正向时,竖井的通风能力越好。但是,由于日常隧道和竖井内风速大小及方向的不确定性导致竖井通风日常排气及火灾时排烟效果难以保证。如何保证此类隧道及竖井内的气流强度与方向就成了棘手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基于季风的隧道竖井通风排烟装置,以期能加快排烟道及竖井内气流向上传输速率从而能提升隧道排烟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季风的隧道竖井通风排烟装置,在隧道顶部或侧上方设有与竖井相连通的排烟道,竖井与外界连通,所述排烟道内设有防火安全阀,两隧道排烟道通过一横向互通风道连接,所述防火安全阀均位于横向互通风道下方;在竖井合适位置连接有进口为喇叭形的竖井送风道送风道,所述竖井送风道送风道与竖井通过上送风口与下送风口连通,且上送风口与下送风口内均设置了控制阀门;所述竖井送风道内设有空气压缩机与风轮,所述空气压缩机与设置在喇叭形风口处风轮相连接;竖井内沿竖井竖向均匀分布设有蓄热装置。

其中,所述排烟道、竖井、竖井送风道送风道、上送风口、下送风口均由钢筋混凝土搭建。

其中,所述上送风口与下送风口均沿竖井以一定倾角向上或向下。

其中,所述排烟道与竖井交口、排烟道与横向互通风道、上送风口与竖井交口、下送风口与竖井交口均为圆弧形。

其中,所述竖井内设有发热装置,所述发热装置由沿竖井竖向均匀分布的正方形热电阻丝组成,且竖井内壁涂有绝热材料。

其中,所述上送风口、下送风口、竖井送风道送风道均设置在山体外,且位置为该地方季风风向正对位置;喇叭形风口可以有多个对应不同方向连接同一竖井送风道;上送风口、下送风口均与竖井为山体外连通。

其中,所述上送风口、下送风口、竖井送风道送风道整体底部设有承重柱。

其中,所述排烟道沿隧道全长或隧道中部每间隔一定距离纵向布设。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512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