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撑开可支撑植骨的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60317.2 | 申请日: | 2018-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368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廖文波;陈伟;高健安;廖若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若辰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A61B17/88;A61B17/02;A61F2/44 |
代理公司: | 遵义浩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12 | 代理人: | 张利秋 |
地址: | 563000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心螺杆 滑动块 螺母 推板 连接组件 铆钉孔 本实用新型 滑动装置 支撑植骨 撑开 封头 支架 医疗微创手术 对称状态 杠杆原理 合拢 骨支架 螺纹 收拢 螺接 外撑 向内 匹配 外围 移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撑开可支撑植骨的支架,包括有中心螺杆、推板、滑动块、螺母和连接组件,在中心螺杆的一端设有与螺母相匹配的螺纹,另一端设有封头,在封头的内侧设有第一铆钉孔,滑动块套设于中心螺杆中,在滑动块的内侧设有第二铆钉孔,所述推板设有多个,在多个推板中分别设有滑动装置,多个推板形成对称状态分布于中心螺杆的外围方向,其中连接组件通过滑动装置分别与第一、第二铆钉孔连接,螺母螺接于中心螺杆中,滑动块在螺母的作用下可沿中心螺杆移动,通过滑动块及连接组件带动推板以中心螺杆为中心向外撑开或向内合拢。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骨支架,利用杠杆原理,实现打开和收拢的功能,可满足在医疗微创手术中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骨损伤尤其是椎体骨折以及骨融合的修复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可撑开可支撑植骨的支架。
背景技术
就椎体骨折而言,目前对椎体骨折的处理有多种方式:包括一是保守治疗,对椎体压缩小于1/3的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待骨折愈合后下床活动;二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主要用于椎体后缘无破裂、高龄的骨质疏松患者;三是开放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而采用手术是最为常见的方式,其手术过程为:在伤椎的头尾端分别置入椎弓根螺钉,然后利用纵连杆分别将两侧的螺钉连接,利用撑开器将病椎头尾两侧的螺钉向头尾端撑开,以恢复椎体的高度,纠正后凸畸形。正常情况下,椎体前后方分别有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附着,两条韧带从头端到尾端为连续的韧带并附着于所有椎体前后缘。并且在两个相邻的椎体之间有纤维环及椎间盘组织,纤维环附着于椎体周边的上下缘。撑开让椎体高度恢复的机理主要是:将头尾侧螺钉向两端撑开时,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及纤维环也被拉伸,利用挤压及牵引的力量将压缩的椎体骨块复位。另外,由于椎体内主要为松质骨,椎体压缩骨折后,松质骨也被挤压,所以当撑开椎体恢复椎体高度后,椎体内部往往为空虚状态,随着病情的进展,被瘢痕组织填充,影响了椎体的强度。一年后当患者取出钉棒系统后,由于强度的不够有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
经微创技术手段来治疗椎体有楔形变及椎体高度有丢失的骨折,术中要恢复并维持椎体的形态及高度,重建脊椎序列。目前有诸如SpineJack、可扩张椎体支架(EVS)、椎体内可膨胀柱(I-VEP)等内固定器来实现。SpineJack即脊柱千斤顶,是一种椎体内撑开器,其应用在于经椎弓根通道至椎体内部通过上下两个推板撑开,使压缩的椎体恢复其形态及高度,然后在灌注骨水泥以固定。但其在撑开时推板与骨组织接触面较狭小,不能提供较均匀的撑开复位力量;此外支架本身没有设计提供植骨的空隙,需要依靠骨水泥来固定。而可扩张椎体支架(EVS)是一种依靠记忆合金性能制作的多瓣撑开的椎体支架,其最大的优点在于植入椎体内后不需要外力推压作用使支架扩张,而是在体温下支架自行复形、扩张并支撑骨折椎体,因此其复形程度可因体温变化从而不易控制,另外采用的镂空设计虽能在撑开时与椎体内的松质骨相互卡压咬合,有较好的接触面,但同样不能提供较均质的支撑力量。椎体内可膨胀柱(I-VEP)是通过椎弓根通道植入椎体内,通过头端的上下张开以对压缩的椎体进行支撑,并注入骨水泥固定。但其张开角度易受到插入椎体内深度限制,复位效果并不满意,此外其头端向上下张开会在椎体内因骨组织受力界面较小而产生不均且较大的应力,提供的支撑力效果不佳。
另外,由于脊柱的稳定性对于维持脊柱的正常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脊柱外科常采用植骨融合术来获得中远期的稳定效果。脊柱融合可定义为某两个或者多个脊柱节段间经植骨术后形成骨性连接。就椎间融合术而言,其大致手术步骤分为一是椎间隙的显露;二是椎间隙的处理,尤其是椎间隙上下软骨终板的处理;三是植骨融合;四是椎间加压。其中植骨融合目前一般多用中空方形可透光的内含碎骨块的椎间融合器(Cage)。椎间融合术可以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脊柱序列,同时提供椎间纵向支撑,提高内固定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
因此,需要采用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使用方便,可以通过微创通道植入椎体内或椎体间为骨的愈合及骨融合提供均匀的力学支撑,并可以进行植骨,减少创伤,提高伤椎愈合或椎间融合的力学强度,提高手术疗效的支架。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若辰,未经廖若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603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