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速电动车动力电池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18577.0 | 申请日: | 2018-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419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徐禹翔;蔡交明;张琪;孟庆利;胡少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鸿创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10 | 分类号: | B60L58/10;B60L58/27;H01M10/42;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571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尹安 |
地址: | 239000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极 控制电路 主继电器 预充 动力电池包 主电路 插件 动力电池系统 本实用新型 电动车动力 电池系统 电池包 串联 电压采集电路 加热控制电路 主回路电流 电动车 采集电路 常开触点 电路结构 器件成本 主保险丝 线束 电池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速电动车动力电池系统,所述动力电池系统包括动力电池包、BMS和主保险丝,所述BMS包括BMS主电路、电池包电压采集电路、主回路电流采集电路,所述动力电池系统包括预充控制电路、主继电器、高压插件,所述预充控制电路与所述BMS主电路连接,所述动力电池包的正极与所述预充控制电路串联后连接至所述高压插件的正极,所述动力电池包的正极还与所述主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串联后连接至所述高压插件的正极,所述主继电器的线圈的两端与所述BMS主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将预充控制电路、主继电器、电池加热控制电路集成到低速电动车的BMS中,大大简化了电池包内部的电路结构和线束布置,有效降低了器件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动力电池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速电动车动力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是电池管理系统的简称,电动车的电池系统包含动力电池包和BMS两大部分。低速电动汽车一般由铅酸蓄电池或者锂离子电池供电。由于铅酸蓄电池能量密度低、铅污染、充放电转换效率低、循环寿命低等缺点,如今低速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已逐渐被锂离子电池包所取代。
现有的低速电动汽车的BMS大多是沿用高速电动车的设计方案,该类系统架构复杂,通常BMS内包含独立安装的预充继电器、预充电阻、电池加热继电器、霍尔电流传感器、慢充继电器等分立器件,充电回路和放电回路分开设计,控制线束多,成本较高,同时对于低速电动车厂的工程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高,这无疑增加了低速电动车厂的开发成本和人力资源投入。
因此如何将预充回路、动力电池包的充电、放电回路、电池加热回路集成到BMS(电池管理系统)中,成为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低速电动车动力电池系统,将预充回路、动力电池包的充电、放电回路、电池加热回路集成到BMS中,不仅可以降低整个电池系统的体积和重量,还可以降低系统的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低速电动车动力电池系统,所述动力电池系统包括动力电池包、BMS和主保险丝,所述BMS包括BMS主电路、电池包电压采集电路、主回路电流采集电路,所述BMS主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池包电压采集电路、主回路电流采集电路连接,所述主回路电流采集电路经主保险丝连接至所述动力电池包的负极,所述动力电池系统包括预充控制电路、主继电器、高压插件,所述预充控制电路与所述BMS主电路连接,所述动力电池包的正极与所述预充控制电路串联后连接至所述高压插件的正极,所述动力电池包的正极还与所述主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串联后连接至所述高压插件的正极,所述主继电器的线圈的两端与所述BMS主电路连接,所述电池包电压采集电路的两端与所述预充控制电路的两端连接,所述电池包电压采集电路的两端还分别与所述高压插件的负极、动力电池包的负极连接。
所述预充控制电路包括第一MOS场效应管、第二MOS场效应管、电阻R1、R2,所述第一MOS场效应管与第二MOS场效应管并联,所述电阻R1与电阻R2并联,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至所述高压插件的正极,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MOS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第一MOS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动力电池包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MOS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BMS主电路连接。
所述BMS包括电池加热控制电路、电池加热膜,所述动力电池包的负极依次与电池加热膜、电池加热控制电路串联后连接至所述高压插件的正极,所述电池加热控制电路还与所述BMS主电路连接。
所述电池加热控制电路包括保险丝、第三MOS场效应管、第四MOS场效应管,所述第三MOS场效应管与第四MOS场效应管并联,所述第三MOS场效应管的漏极经保险丝与所述高压插件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MOS场效应管的源极经所述电池加热膜连接至所述动力电池包的负极,所述第三MOS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BMS主电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鸿创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鸿创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185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