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城市建筑地下给排水混凝土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35822.9 | 申请日: | 2018-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090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兰华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3F1/00;E03F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32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给排水 管廊 本实用新型 混凝土结构 城市建筑 集水 支撑柱 地下 空间利用率 地下管廊 独立成型 排污渠道 透水底层 透水地面 主体机构 盖板 电力舱 分流口 加强层 渗水层 溢流管 隔断 蓄水池 底端 对管 减小 浇筑 融为一体 供热 燃气 施工 优化 改进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城市建筑地下给排水混凝土结构,包括:管廊本体、盖板、蓄水池、溢流管、分流口、供热舱、综合舱、电力舱、透水地面、支撑柱、集水舱、竖隔断、燃气舱、排污渠道、渗水层、加强层、透水底层;所述管廊本体内部底端设置有集水舱,且集水舱的内部通过浇筑设置有支撑柱;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一种城市建筑地下给排水混凝土结构的改进,具有与管廊结构融为一体且独立成型的给排水结构,减小了施工面积,增加了管廊结构的空间利用率,降低了给排水对管廊主体机构的影响,提高了管廊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优化了地下管廊结构的使用效果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在背景技术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城市建筑地下给排水混凝土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建筑地下给排水工程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消防等用水需要以及将各类用水中所产生的污水收集、处理后排放至水体而建设的一整套工程设施,给排水工程是一项集城市用水的取水、净化、输送,城市污水的收集、处理、综合利用,降水的汇集、处理、排放,以及城市防洪、排涝为一体的系统工程。
地下给排水系统作为市政服务功能的地下神经,是城市的“主动脉”,一旦暴雨降临,它还担负着为城市疏泄积水的功能,因此,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并将给排水系统纳入综合管廊,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但是,雨水管道一般属于重力自流,管道需要形成最小为4‰的坡度,如遇地势低洼段,水流则无法利用重力排出,这就导致管道越埋越深,增加了施工成本,而其他市政管道为压力管道,不受重力影响,平铺即可,因此,二者很难做到协调、统一布置在同一管廊内,导致综合管廊在竖向上与排水管网不可避免地交错在一起,在一定范围内阻隔了排水管网的连接,二者将相互影响与制约,影响综合管廊与给排水系统的的施工,并增大了施工面积,降低了综合管廊的使用效果。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城市建筑地下给排水混凝土结构,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市建筑地下给排水混凝土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给排水系统与综合管廊难以做到协调统一,易交错,阻隔排水管网的连接,影响综合管廊与给排水系统的施工,并增大了施工面积,降低了综合管廊的使用效果的问题和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城市建筑地下给排水混凝土结构,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城市建筑地下给排水混凝土结构,包括:管廊本体、盖板、溢流口、取水口、蓄水池、溢流管、分流口、供热舱、综合舱、电力舱、透水地面、支撑柱、集水舱、竖隔断、燃气舱、排污渠道、溢流尘沙井、排水渠道、透水面层、渗水层、加强层、透水底层;所述管廊本体内部底端设置有集水舱,且集水舱的内部通过浇筑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端设置有透水地面,且透水地面通过浇筑方式与支撑柱及管廊本体相连接;所述透水地面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透水面层、渗水层、加强层、透水底层;所述透水地面的顶端呈线性阵列设置有三处竖隔断,且所述的三处竖隔断从左到右依次将管廊本体分割成燃气舱、电力舱、综合舱及供热舱;所述管廊本体顶端的一侧设置有矩形状溢流尘沙井,且溢流尘沙井的底端通过浇筑方式与管廊本体相连接;所述溢流尘沙井的两侧开设有矩形状的分流口,且分流口的一侧设置有排水渠道;所述排水渠道的一侧开设有矩形状的溢流口,且溢流口的一侧设置有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开设有圆形状的取水口;所述蓄水池的一侧设置有溢流管,且溢流管通过嵌入方式与蓄水池相连接;所述排水渠道的另一侧设置有独立的排污渠道,且排污渠道通过浇筑方式与管廊本体及排水渠道相连接;所述排污渠道的顶端设置有盖板,且盖板通过嵌入方式与排污渠道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城市建筑地下给排水混凝土结构所述管廊本体设置为采用钢结构提前预制,高强混凝土现场浇筑的方式施工而成的内部呈矩形中空状的管廊段,且管廊本体内部的竖隔断与管廊本体为一体浇筑成型的墙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兰华,未经李兰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358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