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NFC的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50564.1 | 申请日: | 201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560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韩晓旭;杜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泽晟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7/00 | 分类号: | H04B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创新***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装置 移动座 电动推杆 夹紧装置 夹紧板 转动连接 安装台 检测仪 连接杆 夹紧 推杆 通信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 顶部固定座 压紧固定座 上端固定 推动移动 自动夹紧 产品夹 固定座 夹紧力 移动 侧壁 底端 紧板 压紧 松动 转动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NFC的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包括检测仪和夹紧装置,检测仪右侧设有夹紧装置,夹紧装置上端固定有安装台,安装台设有L型夹紧板,夹紧板底端与连接杆转动连接,连接杆与移动座转动连接,移动座在顶部固定座顶部的凹槽中移动,固定座内设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推杆与移动座底部固定。本装置通过夹紧板的转动对产品进行夹紧,便于调节夹紧力的大小,电动推杆推动移动座移动进而调节夹紧板夹紧,实现了自动夹紧,通过凸轮压紧固定座侧壁进而压紧移动座,保证了产品夹紧后不会松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NFC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NFC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是一种新兴的技术,使用了 NFC技术的设备(比如手机)可以在彼此靠近的情况下进行数据交换,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连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通过在单一芯片上集成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通信的功能,利用移动终端实现移动支付、电子票务、门禁、移动身份识别、防伪等应用。近场通信又称近距离无线通信,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交换数据。这个技术由免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由飞利浦和索尼共同研制开发,其基础是RFID及互连技术。近场通信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在13.56MHz频率运行于20厘米距离内。其传输速度有106Kbit/ 秒、212Kbit/秒或者424Kbit/秒三种。
随着NFC技术的推广,现在NFC技术使用的场合越来越多,NFC技术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很多产品采用NFC技术进行检测,这些产品在检测时需要进行夹紧,很多产品的夹紧力无法调节,夹紧后易松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NFC的检测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NFC的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检测仪和夹紧装置,所述检测仪右侧设有夹紧装置,所述夹紧装置上端固定有安装台,所述安装台设有L型夹紧板,所述夹紧板底端与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与移动座转动连接,所述移动座在固定座内部的凹槽中移动,所述固定座内设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推杆与移动座底部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夹紧板下端固定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插入安装台内壁固定的轴承中。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座顶部开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内壁与连接杆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侧面开有沟槽,所述凹槽外侧设有凸轮。
进一步地,所述凸轮侧壁设有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夹紧板的转动对产品进行夹紧,便于调节夹紧力的大小,电动推杆推动移动座移动进而调节夹紧板夹紧,实现了自动夹紧,通过凸轮压紧固定座侧壁进而压紧移动座,保证了产品夹紧后不会松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位置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安装台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固定座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泽晟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泽晟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505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