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茶叶发酵床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67182.X | 申请日: | 201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688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郑保勉;郑静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桐柏嘉木茶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08 | 分类号: | A23F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475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框架结构 茶叶 本实用新型 延长板 侧壁 发酵 便于移动 活动连接 盛装茶叶 锁止装置 晾干 发酵床 两侧壁 万向轮 滑轨 摊开 渥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茶叶发酵床,包括盛装茶叶的容器,所述容器的底部设有万向轮,所述容器包括第一框架结构和第二框架结构,所述第一框架结构与第二框架结构无侧壁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框架结构无侧壁的一端底部设有延长板,所述第二框架结构的底部与延长板的上部两侧之间设有滑轨,所述第一框架结构与第二框架结构的前后两侧壁之间设有锁止装置。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便于移动位置,可以通过调节第一框架结构与第二框架结构进而扩大或缩小容器的容量,茶叶渥堆时将容器缩小,有利于发酵,同时减少占地面积,茶叶发酵结束后将容器扩大,有利于将茶叶摊开晾干。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发酵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茶叶发酵床。
背景技术
发酵茶是茶树芽叶经过萎凋,揉捻,干燥等初制工序制成毛茶后,再经过发酵制成的茶。发酵茶可分为轻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和后发酵茶。茶叶的发酵过程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茶叶和微生物发生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微生物参与茶叶内含成分的转化,形成发酵茶独有的醇厚顺滑的口感特征。目前常用的茶叶发酵技术通常在发酵床中进行渥堆,渥堆后晾干,现有的发酵床不便于移动,不能调节发酵床的大小,不便于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技术缺陷,提供一种茶叶发酵床,其结构简单、便于移动位置、便于调节大小、有利于茶叶发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茶叶发酵床,包括盛装茶叶的容器,所述容器的底部设有万向轮,所述容器包括第一框架结构和第二框架结构,第一框架结构和第二框架结构均具有三个侧壁和一个底面,所述第一框架结构与第二框架结构无侧壁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框架结构无侧壁的一端底部设有延长板,所述第二框架结构的底部与延长板的上部两侧之间设有滑轨,所述第一框架结构与第二框架结构的前后两侧壁之间设有锁止装置,所述锁止装置包括相互配合的锁环和锁扣,所述锁环上铰接设有第二固定片,第二固定片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框架结构的侧壁上,所述锁扣包括第一固定片,第一固定片固定在第一框架结构的侧壁上,第一固定片的端部铰接设有锁止片,第一固定片的中部设有锁芯片,锁芯片上设有通孔,所述锁止片上设有与锁芯片相对应的插口。
作为改进,所述万向轮共设有八个,分布在第一框架的底部四角、延长板远离第一框架的一端的底部两角、第二框架远离第一框架的一端的底部两角。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框架结构活动插接在第一框架结构的内部,第一框架结构的前后两侧壁的内侧设有第一挡块,第二框架结构的前后两侧壁的外侧设有第二挡块,防止第一框架结构与第二框架结构脱离。
作为改进,所述延长板与第一框架结构焊接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锁止装置采用镀锌金属材质,耐用。
作为改进,所述锁环设有若干个,沿第二框架结构的前后两侧壁的滑动方向均匀分布,可以任意调节容器大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便于移动位置,可以通过调节第一框架结构与第二框架结构进而扩大或缩小容器的容量,茶叶渥堆时将容器缩小,有利于发酵,同时减少占地面积,茶叶发酵结束后将容器扩大,有利于将茶叶摊开晾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茶叶发酵床收拢时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茶叶发酵床拉开时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茶叶发酵床收拢时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茶叶发酵床拉开时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茶叶发酵床的锁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茶叶发酵床的锁扣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桐柏嘉木茶叶有限公司,未经桐柏嘉木茶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671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