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斯特林发电机组的LNG气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74779.7 | 申请日: | 201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851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3 |
发明(设计)人: | 高为;周宇昊;张海珍;林达;赵大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27/02 | 分类号: | F01K27/02;F01K25/14;F02G1/043;F02G1/055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9 | 代理人: | 张狄峰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斯特林发电机组 排出管道 废热 本实用新型 发电系统 郎肯循环 气化系统 冷却器 气化 海洋生态环境 加热器 海水加热 用电成本 冷凝器 有效地 热源 冷能 潜热 显热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斯特林发电机组的LNG气化系统,目前在LNG接收站中常用的LNG气化方法是采用海水加热气化LNG,不但浪费了大量的冷能,还会影响海洋生态环境。本实用新型包括LNG排出管道、LNG进入管道、废热进入管道、废热排出管道、斯特林发电机组和郎肯循环发电系统;LNG进入管道与斯特林发电机组的冷却器连接,LNG排出管道与斯特林发电机组的冷却器连接,废热进入管道与斯特林发电机组的加热器连接,废热排出管道与斯特林发电机组连接,LNG排出管道还与郎肯循环发电系统的冷凝器连接。本实用新型节省了厂用电成本,同时,有效地利用LNG潜热、显热以及周边热源废热,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能量浪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LNG气化系统,属于能源动力技术领域,特别是基于斯特林发电机组进行废能利用,以及能量的梯级利用领域,具有极大的节能减排的特性。
背景技术
斯特林发动机又名热气机,是一种外燃式的闭式循环热力发动机,具有燃料适应性强、效率高、超低排放、低噪音、污染物排放少、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运行特性好等特点。随着对能源、环境问题日益关注,斯特林机这一“绿色”发动机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它在解决能源紧张、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军事领域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液化天然气(LNG)是一种通过低温工艺冷冻液化而成的以甲烷为主的(-162℃)液体混合物,每吨LNG蕴含的冷能约为840kWh/t,其包括液态天然气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潜热和气态天然气温度回复到环境温度的显热。天然气的液化是一个高耗能的生产过程,以电量计,每制成一吨将耗能840kWh。这些能量除了耗散的,大部分被储存在低温的LNG中,称为LNG的冷能。这意味着,在进口能源的同时,也在进口LNG中储存的冷能。
而LNG在气化为天然气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冷能,如申请号为:201710338821.X的中国专利,传统方法所采用的海水加热气化不但浪费了冷能,还会影响海洋生态环境。近年来,在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探索研宄下冷能发电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研究表明,相同温差下,用余冷资源发电的效率比使用余热资源发电的效率要高,所以利用冷能发电的效果会更好。利用冷能发电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用于改善现有的各种动力循环系统,以提高系统效率以增加发电量,另一类是相对独立的低温发电系统。
综上所述,急需一种高效的LNG气化工艺系统,使其既能高效地气化LNG,又能利用气化过程释放的LNG冷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基于斯特林发电机组的LNG气化系统,属于斯特林发电机组并联的联合发电系统,经过此系统后的天然气和余热再经过郎肯循环发电系统,从而达到气化LNG的目的,与此同时,也利用了LNG冷能和周边工厂提供的废热。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斯特林发电机组的LNG气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LNG进入管道、LNG排出管道、废热进入管道、废热排出管道、斯特林发电机组和郎肯循环发电系统;所述LNG进入管道与斯特林发电机组的冷却器相连接,所述LNG排出管道与斯特林发电机组的冷却器相连接,所述废热进入管道与斯特林发电机组的加热器相连接,所述废热排出管道与斯特林发电机组相连接,所述LNG排出管道还与郎肯循环发电系统的冷凝器相连接。
进一步而言,所述斯特林发电机组中包括多个斯特林发电机,且多个斯特林发电机并联布置。斯特林发电机组根据LNG气化站的不同需求而设置不同数量和大小。
进一步而言,所述废热进入管道可以与郎肯循环发电系统的蒸发器相连接。郎肯循环发电系统中的蒸发器的热源可以与进入斯特林发电机组的废热热源不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747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