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见光与近红外共焦的水下成像镜头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83812.2 | 申请日: | 2018-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537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林峰;叶文炜;欧阳胜;王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13/00 | 分类号: | G02B13/00;G02B13/14;G02B13/18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7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镜 负曲折力 物侧 像侧 双胶合透镜 曲折 水下成像镜头 可见光 共焦 后组 前组 物面 本实用新型 近红外波段 可见光波段 镜头结构 孔径光阑 平板玻璃 分辨率 光焦度 密接 像面 成像 紧凑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见光与近红外共焦的水下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物面、前组A、孔径光阑B、后组C、像面;所述物面在最左侧,所述前组A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无光焦度的平板玻璃;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一透镜A‑1;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二透镜A‑2;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三透镜A‑3;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四透镜A‑4;后组C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五透镜C‑1与具有负曲折力的第六透镜C‑2密接的双胶合透镜;其中第五透镜C‑1位于双胶合透镜的物侧,第六透镜C‑2位于双胶合透镜的像侧;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七透镜C‑3;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八透镜C‑4;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九透镜C‑5,该镜头结构紧凑,分辨率高,在近红外波段和可见光波段都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电成像技术领域,是一种可见光与近红外共焦的水下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随着水下机器人、水下电视等水下探测技术的发展,水下成像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水下摄影是将地面上使用的光学系统进行防水处理后用于水下的拍摄,由于成像介质的不同,这无疑会产生许多问题,例如成像模糊、成像视场角小。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见光与近红外共焦的水下成像镜头,不仅结构紧凑,能满足在水下的可见光环境和近红外补光照明的条件下都能清晰成像的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见光与近红外共焦的水下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物面、前组A、孔径光阑B、后组C、像面;所述物面在最左侧,所述前组A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起保护作用无光焦度的平板玻璃;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一透镜A-1;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二透镜A-2;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三透镜A-3;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四透镜A-4;所述后组C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五透镜C-1与具有负曲折力的第六透镜C-2密接的双胶合透镜;其中第五透镜C-1位于双胶透镜的物侧,第六透镜C-2位于双胶合透镜的像侧;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七透镜C-3;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八透镜C-4;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九透镜C-5。
进一步的,所述前组的保护平板玻璃与第一透镜A-1之间的间隔在0.1-1mm之间;第一透镜A-1与第二透镜A-2之间的空气间隔在5-7mm之间;第二透镜A-2与第三透镜A-3之间的空气间隔在12-14mm之间;第三透镜A-3与第四透镜A-4之间的空气间隔在11-13mm之间;所述后组C中孔径光阑与的第五透镜C-1之间的空气间隔在0.5-0.7mm之间;第五透镜C-1与第六透镜C-2的胶和组与第七透镜C-3空气间隔在0.3-0.5mm之间;第七透镜C-3与第八透镜C-4之间的空气间隔在1.0-1.2mm之间;第八透镜C-4与第九透镜C-5之间的空气间隔在0.4-0.6mm之间;第九透镜C-5与系统像面之间的空气间隔在12-14mm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镜头的视场角为80度。
进一步的,所述镜头的半像高为y,焦距为EFL,满足1<y/EFL<2。
进一步的,所述镜头的最大通光孔径满足FNO<1.6,其中FNO为最大通光孔径F数。
进一步的,所述镜头的后截距为BFL,焦距为EFL,满足BFL/EFL>1.5。
进一步的,所述镜头的总长为TTL,焦距为EFL,满足TTL/EFL<12。
进一步的,所述镜头的焦距值为EFL,所述前组A的第三透镜A-3的焦距值为F3,所述后组C的第八透镜C-4的焦距值为F4,满足5<F3/EFL<8,2<F4/EFL<5。
进一步的,所述镜头所有镜片除第9面和第20面为非球面外,其余均为球面镜片;通过不同玻璃的组合,使得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能够聚焦在同一像面,切换成像波长时无需再调节像面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师范大学,未经福建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838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长焦高倍率透雾摄像机镜头
- 下一篇:镜头组、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