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善灯口光斑的背光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86891.2 | 申请日: | 2018-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282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春;段志儒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宝明精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 |
代理公司: | 惠州创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82 | 代理人: | 常跃英 |
地址: | 51608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光板 柔性电路板 光斑 粘合层 灯口 本实用新型 背光结构 折射率 导光板上表面 导光板下表面 低折射率 显示效果 全反射 入射角 上表面 下表面 粘合 光路 减小 视区 粘接 折射 保证 屏幕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善灯口光斑的背光结构,包括导光板、柔性电路板、以及用于将柔性电路板粘接在导光板上的粘合层,所述粘合层折射率小于导光板折射率。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导光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设置低折射率的粘合层,在粘合柔性电路板与导光板的同时,可避免光线在导光板的下表面发生折射,从而防止光路改变而导致光线逃出导光板的上表面,避免产生灯口光斑,保证屏幕的显示效果。由于光线在导光板下表面发生全反射,保证了光线与导光板上表面具有足够大的入射角,因此可进一步减小LED光源到视区的距离,实现更高的屏占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改善灯口光斑的背光结构。
背景技术
光线由光密介质(折射率高)进入光疏介质(折射率低)时,如果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发生全反射现象,如果入射角小于临界角时,发生折射现象。
在手机背光结构的现有技术中,导光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用粘合剂粘合,由于粘合剂的折射率较大,光线经过导光板与粘合剂的临界面时,部分入射角小的光线会折射入粘合剂,然后发生散射,光线角度发生改变,导致部分光线会从导光板上表面逃出。
由于目前手机向着高屏占比方向发展,视区到LED光源的距离越来越小,导致光线与导光板上表面的入射角减小,光线更容易从导光板上表面逃出,而逃出的光线容易进入视区,形成灯口光斑,影响屏幕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灯口光斑的背光结构,可避免光线因折射逃出导光板,从而改善灯口光斑。
一种改善灯口光斑的背光结构,包括导光板、柔性电路板、以及用于将柔性电路板粘接在导光板上的粘合层,所述粘合层折射率小于导光板折射率。
进一步的,所述粘合层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的下表面设有下胶水层,所述下胶水层与柔性电路板粘接;所述基材层的上表面设有上胶水层,所述上胶水层与导光板粘接,所述上胶水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
进一步的,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为1.5-1.6。
进一步的,所述上胶水层的折射率为1.35-1.42。
进一步的,所述粘合层折射率为1.35-1.4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导光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设置低折射率的粘合层,在粘合柔性电路板与导光板的同时,可避免光线在导光板的下表面发生折射,从而防止光路改变而导致光线逃出导光板的上表面,避免产生灯口光斑,保证屏幕的显示效果。由于光线在导光板下表面发生全反射,保证了光线与导光板上表面具有足够大的入射角,因此可进一步减小LED光源到视区的距离,实现更高的屏占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改善灯口光斑的背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改善灯口光斑的背光结构主要包括导光板1、柔性电路板2和粘合层3。粘合层3设置在导光板与柔性电路板2之间,用于将柔性电路板2粘合在导光板1的下表面。
粘合层3可采用单层低折射率胶水,也可由下至上依次包括下胶水层31、基材层32和上胶水层33。下胶水层31与柔性电路板2的上表面粘合,上胶水层33与导光板1的下表面粘合。上胶水层33采用低折射率材质,其折射率小于导光板1的折射率。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的折射率为1.58,上胶水层33的折射率优选为1.35-1.4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宝明精工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宝明精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868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