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机线圈伺服脱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00390.9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499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詹劲峰;詹劲松;陈八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未来式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41/06 | 分类号: | H01F41/06;H02K7/06 |
代理公司: | 苏州衡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29 | 代理人: | 王睿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模 推杆 模具 丝杆 伺服电机驱动 本实用新型 伺服 空心线圈 控制推杆 伺服电机 脱模装置 绕线机 脱离 伺服电机控制 零件连接 驱动方式 丝杆连接 推杆运动 一次性使 一次性 上端 粘连 气缸 推拉 下端 成功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机线圈伺服脱模装置,包括伺服电机、丝杆、推杆和脱模零件;所述推杆上端与丝杆连接,下端与脱模零件连接;所述丝杆由伺服电机驱动旋转并带动推杆做直线运动,脱模零件随推杆运动使线圈脱离模具。本实用新型采用伺服电机驱动,可以更加精确的控制推杆的速度、行程,采用伺服电机和丝杆的驱动方式,能同时控制推杆进行推和拉两个方向上进行脱模,即使线圈与模具粘连较紧,推杆没有一次性使模具与线圈脱离,可以通过伺服电机控制推杆反复推拉模具,使线圈脱离模具,相比现有技术气缸脱模只能一次性单向脱模的方式,大大提高脱模成功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圈绕线机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机线圈伺服脱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3C行业、气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空心线圈的需求,即而带动空心线圈绕线机的大量需求。
空心线圈在模具上完成绕制,而后经由脱模装置使线圈与模具分离,现有技术空心线圈绕线机的脱模,线圈依附于脱模片,通常采用气缸推拉脱模片,通过脱模片使线圈脱离模具,其存在的问题是:1、气缸对脱模片只能单向做一次性的拉或推,一旦线圈与模具粘连较紧,这种方式就很难一次性将线圈与模具分离,导致脱模不稳定易失败。2、现有脱模片为圆盘形,脱模片依附于脱模片,与脱模片接触面积较大,由于线圈在高温下绕制,即使线圈离开模具后,线圈仍然会粘连在脱模片上,导致脱模的失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机线圈伺服脱模装置,线圈不易与模具粘连,脱模速度行程可控制调节,脱模成功率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空心线圈绕线机线圈伺服脱模装置,包括伺服电机、丝杆、推杆和脱模零件;所述推杆上端与丝杆连接,下端与脱模零件连接;所述丝杆由伺服电机驱动旋转并带动推杆做直线运动,脱模零件随推杆运动使线圈脱离模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伺服电机驱动,可以更加精确的控制推杆的速度、行程,采用伺服电机和丝杆的驱动方式,能同时控制推杆进行推和拉两个方向上进行脱模,即使线圈与模具粘连较紧,推杆没有一次性使模具与线圈脱离,可以通过伺服电机控制推杆反复推拉模具,使线圈脱离模具,相比现有技术气缸脱模只能一次性单向脱模的方式,大大提高脱模成功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脱模零件包括一环形连接台,以及连接台上一侧连接的一圈脱模片,环形连接台和脱模片中心为用于容置绕线主轴的空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脱模零件由多个薄片组成,薄片之间间隔较大,可以减少脱模片与线圈的接触面,进而减少脱模片与线圈粘连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台另一侧开有连接用的键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这里选用键槽连接,便于安装有利于力的传递,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合适的连接方式代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脱模片为矩形,竖立排列在连接台上,并与连接台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矩形片薄度较小,竖立排放有利于减少接触与线圈的接触,脱模片与连接台作为一个整体零件便于装配更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脱模片为36个,每个脱模片厚度为0.8c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脱模片间隔距离理论上是越小越好,但是这样会使加工困难,太薄脱模片就容易变形,因此本实用新型根据实际情况优选脱模片厚度为0.8cm,采用36个能够保证对线圈的有效支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矩形所述脱模片下方留有缺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每个脱模片的下方有一个缺口,用于避开其他零件结构,以留出相应的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未来式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未来式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003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一体成型电感顶升机构
- 下一篇:一种磁芯绕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