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致涡激的油脱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33072.2 | 申请日: | 2018-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024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涛;金睿珠;叶汝舟;谭更彬;夏广臻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G32/02 | 分类号: | C10G32/02;H02N2/18;H02J7/32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1 | 代理人: | 郝团代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板 压电材料 集油罐 四棱柱 蓄电池 排水管 出油管 端板 下电极板 油脱水 水致 涡激 联接 可充电蓄电池 本实用新型 同一水平线 弹簧结构 导线联接 发电结构 两根导线 涡激振动 中心轴线 电装置 进液管 可充电 排气管 排气口 弹簧 极板 上电 激发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致涡激的油脱水结构,包括进液管、排气管、排水管、出油管、长方体集油罐、上电极板、下电极板、涡激振动发电结构、可充电的蓄电池、四棱柱、弹性压电材料、弹簧结构、端板。所述长方体集油罐装置内设上下两个电极板,电极板通过导线联接可充电蓄电池,由此通过蓄电池给电极板提供电能,在电极板上放置一个涡激发电装置,装置主要是由两个四棱柱和弹性压电材料,它们通过端板联接在一起,其中心轴线在同一水平线上,弹性压电材料在两个四棱柱的中间,弹性压电材料的两端由两根导线与蓄电池相连。端板的下部分通过弹簧与下电极板联接,可以顺应四棱柱和电极板的振动。排气口在集油罐顶部,排水管和出油管都在集油罐右端,排水管在出油管上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将利用四棱柱产生的涡激振动,将所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在提供给油脱水装置进行脱水工作的实施。
背景技术:
油气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多数油田已经工作数年,随着开采时间的不断增加,油品的含水率越来越高,同时为了提高才有率,三次采油等新的采油技术的出现,使得采出油的含水率不断升高,同时由于破乳剂种类的不断增加,使得形成稳定的油水乳状液。通过自然沉降的方式无法实现对工业的要求。因此,油脱水工艺的工作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发展比较成熟的油脱水方法主要有:化学法,微波加热法,生物剂法,超声波法,以及电脱水法。其中,电脱水法由于其适应性广,易实现等特点,目前在工程上被广泛应用。电脱水法主要包括直流电脱水、交流电脱水、脉冲电场脱水,静电场脱水是应用比较成熟的一种电脱水方法,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其电能的消耗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本着节能高效的目标,实现一种效率高、耗能低、结构简单经济的油脱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标,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水致涡激的油脱水装置,主要包括:长方体集油罐、蓄电池电源、进液管、排水管、出油管、排气管、四棱柱(两个)、压电材料,弹簧。所述蓄电池电源是一个可充电电源,其电能是由涡激振动装置上的压电材料通过导线传递而来。长方体集油罐的上底面和下底面是两个电极板,分别连接蓄电池电源的正极和负极。集油罐顶部装有排气管,能够随时排出所产生的气体。集油罐的左上部是进液管,右下部是排水管和出油管。
所述四棱柱,两个四棱柱在同一轴线上平行放置,由上部的端板固定住,两个四棱柱的下部分别通过两个弹簧与下底板固定。
所述压电材料,是一种可变形材料,当流体流动通过两个四棱柱时,所产生的涡流会带动压电装置运动所产生形变,同时将流体所产生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通过连接在压电材料两端的导线传输到蓄电池里。
所述进液管、出油管、排水管、排气管是圆形管。
所述出油管和排水管都在集油罐右侧,且排水管的位置稍高一些,出油管在集油罐稍靠底部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运用的是可充电的蓄电池来给装置提供电能,适应范围广,不受含水浓度的限制,可以大大提高利用率
2、本实用新型所运用的电能,是利用装置内部流体本身的运动所产生的机械能转化而来的电能。
3、本实用新型所用的装置,简单易操作,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其运动方式也会改变,操作性强,适应范围广。
4、本实用新型的电能是装置自己内部产生的,并且涡激流对于液滴的聚并也有促进作用。因此不仅在能量循环利用的基础之上也增强了脱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涡激自发电的油脱水结构。
图2:本实用新型产生涡激振动发电装置主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产生涡激振动发电装置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330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箱式重油热融装置
- 下一篇:低温热升级利用催化裂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