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撞装置及移动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38086.3 | 申请日: | 2018-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280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陈鹏华;雷长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L11/24 | 分类号: | A47L11/24;A47L1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贾博雍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移动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撞装置及移动设备,其中防撞装置包括:支撑部以及位于所述支撑部外侧的防撞外壳,所述防撞外壳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部移动;在所述防撞外壳与所述支撑部之间设有间隙及多个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防撞外壳的内壁及所述支撑部的外壁接触。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结构来解决现有的防撞装置维护困难以及可靠性的问题,可适用于多种移动设备,如机器人、智能小车、扫地机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服务型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例如智能引导机器人、智能小车、扫地机等已经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其中大部分机器人能够依靠检测装置和驱动装置等实现无人工干预的自主移动,在移动过程中虽然可以通过传感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机器人与障碍物发生碰撞,但仍然无法完全规避机器人与障碍物接触、碰撞的情况,因而有必要在机器人的主体上,例如机器人的底盘或者扫地机的周身设置防撞装置。
现有的防碰撞结构相对复杂,在对防撞装置进行拆卸等维护作业时,通常需将机器人倒置以便从底部拆装该防撞装置;另外,由于结构合理性不佳,导致相关组件较易出现断裂,可靠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拆装的防撞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撞装置,包括:支撑部以及位于所述支撑部外侧的防撞外壳,所述防撞外壳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部移动;
在所述防撞外壳与所述支撑部之间设有间隙及多个弹性件;
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防撞外壳的内壁及所述支撑部的外壁接触。
可选地,所述防撞装置还包括多个接触传感器;
所述接触传感器安装在所述防撞外壳的内壁和/或所述支撑部的外壁,且所述弹性件的形变距离大于所述接触传感器的接触端与所述内壁或所述外壁的间距。
可选地,在所述支撑部的外壁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接触传感器固装在所述安装孔中,且所述接触传感器的接触端朝向所述防撞外壳的内壁。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安装在所述防撞外壳的内壁和/或所述支撑部的外壁。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板簧,且所述板簧的一端固接在所述支撑部的外壁,所述板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防撞外壳的内壁相抵。
可选地,所述防撞外壳设有两个,两个所述防撞外壳之间设有间隔。
可选地,所述防撞外壳与所述支撑部通过防脱机构连接;所述防脱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防撞外壳的卡扣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且与所述卡扣配合的卡槽或卡口。
可选地,所述防撞外壳的部分壳体覆于所述支撑部上。
一种移动设备,包括上述防撞装置,所述防撞装置的支撑部与所述移动设备的本体连接。
一种防撞装置,包括:支撑部以及位于所述支撑部外侧的至少两个防撞外壳,所述防撞外壳之间设有间隔,所述防撞外壳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部移动;
在所述防撞外壳与所述支撑部之间设有间隙及多个弹性件;
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防撞外壳的内壁及所述支撑部的外壁接触。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简易结构的防撞装置,主要由两部分结构组成,一个是用于与其他设施、设备(如机器人)连接的支撑部,另一个是位于该支撑部外侧的防撞外壳,在支撑部和防撞外壳之间留设间隙并设置弹性件,用于在发生碰撞时防撞外壳能够相对于支撑部移动,以形成缓冲。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结构来解决现有的防撞装置维护困难以及可靠性的问题,可适用于多种移动设备,如机器人、智能小车、扫地机等。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380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