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低频大位移耐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43129.7 | 申请日: | 2018-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132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杜泽宁;顾佳伟;戴晶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广电计量检测无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伟斌 |
地址: | 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位移 伺服电动缸 主体框架 线束固定 本实用新型 测试区域 伸缩杆 测试手段 技术瓶颈 连接测试 耐久试验 市场提供 线束 测试 试验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置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电动低频大位移耐久装置。电动低频大位移耐久装置,其中,包括主体框架、调节机构、伺服电动缸、线束固定平台、测试区域平台;伺服电动缸设于主体框架内部,伺服电动缸通过调节机构与主体框架连接;线束固定平台设于主体框架顶部,伺服电动缸连接伸缩杆,伸缩杆连接测试区域平台;被测试的线束一端固定于线束固定平台,另一端固定于测试区域平台。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各类产品低频大位移耐久试验的技术瓶颈,且操作繁琐,精确度差等问题,此技术为各类产品低频大位移试验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测试手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置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电动低频大位移耐久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疲劳耐久性能是其非常重要的性能之一,需要通过疲劳耐久试验进行重点验证。疲劳耐久试验不仅能尽快地评估出汽车零部件的疲劳耐久性能是否达到设计期望目标并提供改进信息,还能为制造商在该车型投放市场后的疲劳耐久性能表现建立起信心。
汽车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外部各种载荷的作用,致使其关键零部件出现了疲劳失效,影响了汽车产品的正常使用,导致车辆的耐久性能降低,这种受疲劳影响的耐久性能即车辆的疲劳耐久性。据美国联邦政府调查结果表明,在机械设备的结构失效问题中,机械疲劳失效引起的事故大约占95%。汽车产品作为机电产品的一种,不可避免地在使用过程中会有这样的问题,特别是车辆的车身和底盘部件受到来自地面和发动机振动引起的载荷变化作用,会造成相应的疲劳失效。而其中低频大位移这一类疲劳耐久由于其频率低、位移大的特点,实现起来较为困难,传统的振动台或气缸已经无法实现。
因此,针对低频大位移耐久的要求,使用精密伺服电动缸,机械锁扣、位移传感器等配置在一起,形成一套低频大位移耐久装置很有必要,也能够起到缩减成本,更为贴近标准方法的效果。
国内一些汽车产品的耐久有以下技术装置:
前后车门的线束测试装置包括前后门线束测试气缸、用于固定前后门线束且模拟前后门开启闭合动作的前后门线束测试支架,前后门线束测试气缸与前后门线束测试支架连接;其整体装置简单,可实现汽车前后门线束及汽车尾盖线束的疲劳动作耐久,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车门耐久性能模拟检测装置:气缸与钢支架铰接,计数传感器与气缸的一端连接,气缸的气缸杆前端与推杆铰接,滑轮与该推杆转动连接,拉簧一端与该推杆固定连接,推杆转轴通过连杆与钢支架固定连接,该推杆与推杆转轴转动连接,位置传感器与钢支架固定连接。优点是结构新颖,应用于汽车内板的耐久性实验中,从根本上代替了人为开关门实验所带来的不定因素,减小了对门板耐久判定风险的评估。
而针对汽车产品低频大位移动作耐久测试方法则没有独立的测试装置,包括主机厂在内,主要是在整车上进行。目前汽车零部件的耐久试验都是按照各自要求进行设计试验,无法覆盖到低频大位移条件,且不同部件之间无法共用,也无法改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电动低频大位移耐久装置,使得往复耐久试验简单化,测试精度较高,自动化程度较高,在检测行业填补了低频大位移耐久不能在试验室进行的空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电动低频大位移耐久装置,其中,包括主体框架、调节机构、伺服电动缸、线束固定平台、测试区域平台;
伺服电动缸设于主体框架内部,伺服电动缸通过调节机构与主体框架连接;线束固定平台设于主体框架顶部,伺服电动缸连接伸缩杆,伸缩杆连接测试区域平台;
被测试的线束一端固定于线束固定平台,另一端固定于测试区域平台。
本实用新型中,主体框架为一个基础平台,呈方形的框架结构,伺服电动缸连接伸缩杆,伸缩杆使测试区域平台循环往复运动。调节机构可调节伺服电动缸的位置。主要用于各类产品在低频大位移条件下的耐久试验,解决了同类设备振动台振幅小且低频阶段无法起振、气缸设备精度差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广电计量检测无锡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广电计量检测无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431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