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节能除湿干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54409.8 | 申请日: | 2018-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638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王雪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广为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21/00 | 分类号: | F26B21/00;F26B21/08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浩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60 | 代理人: | 陈凯玉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除湿 干燥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料输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能除湿干燥系统,包括干燥机组、第一输料送风管、第二输料送风管、以及设置在干燥机组右侧的除湿机,其中,除湿机包括捕集器、干燥机、蜂巢转轮、干燥处理系统和再生系统;干燥机组中的每台干燥机的顶端设有一用于供物料进入的捕集器。捕集器的底端开口与干燥机的顶端开口连接,干燥机组中的每台干燥机的顶端均设有第一输气口和第二输气口,第一输气口与第一输料送风管连接,第二输气口均与第二输料送风管;第一输料送风管和第二输料送风管通过干燥处理系统与蜂巢转轮的左侧开口连接,转轮除湿机的右侧开口连接有再生系统,本实用新型具有节能、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料输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能除湿干燥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除湿干燥系统中在原料经除湿干燥后送入注塑机的过程中,一般一台除湿机需要串联连接两台以上的干燥机组,当干燥机组数量较多时,除湿控制系统结构复杂,除而且不能较好地控制除湿控制系统的风量,除湿干燥后的效果不能做到精确控制,导致能源浪费。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技术手段以解决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节能除湿干燥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节能除湿干燥系统不能较好地控制除湿控制系统的风量,除湿干燥后的效果不能做到精确控制,导致能源浪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节能除湿干燥系统,包括干燥机组、第一输料送风管、第二输料送风管、以及设置在干燥机组右侧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机包括捕集器、干燥机、蜂巢转轮、干燥处理系统和再生系统;其中,
干燥机组中的每台干燥机的顶端设有一用于供物料进入的捕集器。
所述捕集器的底端开口与所述干燥机的顶端开口连接,所述干燥机组中的每台干燥机的顶端均设有第一输气口和第二输气口,所述第一输气口均通过一管路A与第一输料送风管连接,所述第二输气口均通过一管路B与第二输料送风管;
所述第一输料送风管和所述第二输料送风管通过所述干燥处理系统与所述蜂巢转轮的左侧开口连接,转轮除湿机的右侧开口连接有再生系统。
优选地,所述第一输料送风管和所述第二输料送风管上均设有若干个截风阀,所述截风阀设置在所述管路A和所述管路B上。
优选地,所述干燥处理系统包括料斗风机、干燥过滤器、冷却器、加热器、罗茨变频风机;其中,所述干燥过滤器的顶端开口通过垂直向上的管道与所述第一输料送风连接,所述干燥过滤器的右侧开口与所述冷却器的顶端右侧开口连接,所述冷却器的顶端左侧开口与所述罗茨变频风机连接,所述罗茨变频风机通过一段向右的管道C穿过所述蜂巢转轮延伸至所述料斗风机的右侧,并与所述料斗风机连接;所述料斗风机与所述加热器的底端开口连接;所述干燥过滤器和所述冷却器之间的连接管道上分支出一条管道D,所述管道D穿设于蜂巢转轮并连接在所述罗茨变频风机和加热器之间的管道上;所述加热器的顶端开口与所述第二输料送风管连接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料送风管与所述干燥机的第二输气口连接,并设有穿入所述干燥机和朝向所述干燥机的底端的排气开口。
优选地,所述的排气开口呈倒三角型。
优选地,所述再生系统包括再生干燥过滤器、再生罗茨变频风机和再生加热器,所述蜂巢转轮上设有与所述再生加热器顶端开口连接的管道E,再生加热器的底端开口与再生罗茨变频风机连接,再生罗茨变频风机向右与再生干燥过滤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蜂巢转轮包括扇区A、扇区B和扇区C;所述管道C穿设于蜂巢转轮内的扇区A,所述管道D穿设于蜂巢转轮内的扇区B,所述管道E穿设于蜂巢转轮内的扇区C。
本实用新型的节能除湿干燥系统的技术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广为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广为塑料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544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教学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生态桩及其组成的集成挡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