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固体热载体旋转内混式快速热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63084.X | 申请日: | 201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9539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田原宇;乔英云;谢克昌;周海峰;张金弘;李大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C02F11/10 | 分类号: | C02F1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 热载体 旋转 内混式 快速 装置 | ||
固体热载体旋转内混式快速热解装置,主要由旋转反应器、煅烧流化床和分馏塔组成,旋转反应器前端顶板设置固体载体入口、顶部设置固体有机物入口,末端顶部设置油气出口、底部设置热解渣出口,旋转内混式中间段设置内混合导向板,前端、旋转内混式中间段和末端内部均设置耐磨隔热衬里并通过密封件连接;煅烧流化床顶部一级气固分离器的固体出口通过热载体循环管与旋转反应器前端顶板的固体载体入口相连,气体出口与二级气固分离器的入口相连;旋转反应器末端上部的油气出口通过气固分离器与分馏塔相连通,下部的热解渣出口通过返料控制器与煅烧流化床底部连通;二级气固分离器的气相出口通过空气预热器与外排口相连,固体出口与冷却外排罐相连。
1.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的固体热载体旋转内混式快速热解装置,涉及有机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尤其涉及含油污泥的资源化。
2.背景技术
含油污泥是指混入原油、各种成品油、渣油等重质油的泥土,形成了一种极其难以处理的含油污泥。油田在油气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量的含油污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油从地层中携带至地面,在各类容器、大罐和回收水池等地面设施中淤积,需定期清理的污泥;二是油井作业、集输油管道穿孔和盗油产生的落地污泥。含油污泥对人体有害,对植物、水体生物有害,蒸发在空气中的油气能刺激皮肤、眼睛及呼吸器官,使土地失去植物生长的功能,处理和修复困难。由于油田含油污泥的物理化学性质十分复杂,使得含油污泥极难分离和处理,是石油及石油化工工业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含油污泥按照《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属于HW08危险废弃物,面对这令人头疼的油泥,企业处理含油污泥的手法以前主要为掩埋和焚烧两种办法。
掩埋就是将含油污泥找个地方挖个坑,做好防渗透后埋起来,这种方法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且容量有限。而焚烧法就是将含油污泥进行高温焚烧,这种方法可实现废物减量并焚毁污染物质,还可回收一部分热量。但缺陷在于需要消耗大量燃料,运行成本高。
含油污泥热解处理技术是指在加热的情况下,将含油污泥中的重质油类分解成带挥发性的低碳烃类燃料、合成原油和固体碳等,被认为是最有工业化前景的处理技术。目前开发的基本是以外加热的旋转窑反应器为主的含油污泥热解处理技术,减量化和资源化效果十分明显。但是升温速率低和反应时间长从而导致液收低、处理规模难以大型化、热解残渣中含有较高的石油烃和重金属,残渣的无害化利用成为了制约该技术工业化推广应用的瓶颈。
因此,含油污泥高效热解和残渣无害化处理,实现含油污泥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成为当前含油污泥处理的重点和热点。
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含油污泥热解技术的不足而发明的一种固体热载体旋转内混式快速热解装置,通过含油污泥内混式固体热载体快速热解提高液收、热解渣流化床煅烧彻底脱出石油烃、分级分离的大中颗粒用作循环热载体和细小颗粒冷却外排的技术措施耦合,实现含油污泥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固体热载体旋转内混式快速热解装置,主要由旋转反应器、煅烧流化床和分馏塔组成,旋转反应器前端顶板设置固体载体入口、顶部设置固体有机物入口,末端顶部设置油气出口、底部设置热解渣出口,旋转内混式中间段设置内混合导向板,前端、旋转内混式中间段和末端内部均设置耐磨隔热衬里并通过密封件连接;煅烧流化床顶部一级分离器的固体出口通过热载体循环管与旋转反应器前端顶板的固体载体入口相连,气体出口与二级分离器的入口相连;旋转反应器末端上部的油气出口通过气固分离器与分馏塔相连通,下部的热解渣出口通过返料控制器与煅烧流化床底部连通;二级分离器的气相出口通过空气预热器管程与外排口相连,固体出口与冷却外排器相连;分馏塔从顶部到底部分别设置热解干气出口、汽油馏分出口、柴油馏分出口、塔底油出口,塔底油出口通过泵与含油污泥粉碎机相连;风机通过空气预热器壳程接入煅烧流化床底部,含油污泥粉碎机通过固体有机物入口接入旋转反应器前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630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