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上刚下柔的深基坑支护体系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63448.4 | 申请日: | 201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235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周予启;刘卫未;聂艳侠;马书杰;刘广济;郭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7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高芳;李丹 |
地址: | 10010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锚 刚性支撑构件 竖向 深基坑支护体系 支护构件 两排 刚性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 同一水平面 地下管线 地下结构 间隔布置 施工进度 施工条件 土方开挖 一端连接 一端锚固 纵横交叉 基坑 土体 | ||
1.一种上刚下柔的深基坑支护体系,包括有沿基坑(5)的边缘布置的竖向支护构件(1)、支撑在竖向支护构件(1)上部的刚性支撑构件(2)和拉设在竖向支护构件(1)下部的柔性拉锚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支撑构件(2)至少有两排,沿竖向间隔布置;其中,每排刚性支撑构件(2)在同一水平面内纵横交叉设置;所述柔性拉锚构件(3)至少有两排,呈梅花形或者矩形布置;并且最下排柔性拉锚构件(3)距离基坑(5)的底部不小于2m,最上排柔性拉锚构件(3)与最下排刚性支撑构件(2)之间的间距为2~4m;该柔性拉锚构件(3)的一端连接在竖向支护构件(1)上,柔性拉锚构件(3)的另一端锚固在柔性拉锚构件(3)背部的土体中;在刚性支撑构件(2)与基坑(5)的底部之间设置立柱(4);所述立柱(4)的上端与最上排刚性支撑构件(2)连接,立柱(4)的下端插入基坑(5)底部的桩基(6)中,且插入深度不小于3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刚下柔的深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支护构件(1)为支护桩或者为地下连续墙;所述刚性支撑构件(2)为钢支撑或者混凝土支撑或者逆作法施工的楼板;所述柔性拉锚构件(3)为预应力锚杆或者为注浆花管或者为土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刚下柔的深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支护构件(1)的下端插入基坑(5)底部土体中的长度不小于0.2h;其中,h为基坑(5)的深度;竖向支护构件(1)的顶端至基坑(5)侧壁顶部的距离不超过1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刚下柔的深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在竖向支护构件(1)的顶部、沿基坑(5)的侧壁设置有冠梁(7)。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刚下柔的深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在竖向支护构件(1)上、对应每排刚性支撑构件(2)设置位置处设有混凝土腰梁(8);所述刚性支撑构件(2)的端部与混凝土腰梁(8)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刚下柔的深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最上排刚性支撑构件(2)设置在与冠梁(7)高度平齐或者冠梁(7)以下2.5m内的区域内;最下排刚性支撑构件(2)设置在与基坑(5)周围已有建筑物(10)底部高度相适应的区域内;相邻两排刚性支撑构件(2)之间的间距为3m~8m;当所述刚性支撑构件(2)为钢支撑或者混凝土支撑时,同一排刚性支撑构件(2)中,横向相邻或者纵向相邻的两根刚性支撑构件(2)之间的间距为4m~9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刚下柔的深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排柔性拉锚构件(3)之间的间距为1m~4m;同一水平面内相邻两根柔性拉锚构件(3)之间的间距为1m~2m;所述柔性拉锚构件(3)的倾斜角度为5~25°,并且最上排柔性拉锚构件(3)位于基坑(5)周围已有建筑物(10)下方的土体中。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刚下柔的深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拉锚构件(3)为预应力锚杆时,每根柔性拉锚构件(3)均由锚固段(3.1)和自由段(3.2)构成;其中,自由段(3.2)为钢绞线或者为钢筋,且其长度不小于5m;锚固段(3.1)为钢绞线或者钢筋和包裹在外侧的水泥构成;在竖向支护构件(1)上、对应每排柔性拉锚构件(3)设置位置处设有钢腰梁(9);所述柔性拉锚构件(3)的端部通过锚具固定在钢腰梁(9)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6344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锁补偿节支撑结构
- 下一篇:一种上柔下刚的深基坑支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