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环保型雨水回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65738.2 | 申请日: | 201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530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曾红舟;万书言;綦琪;孔令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正和恒基国际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E03F5/00;E03F5/04;E03F5/042;E03F5/14;E03F5/10 |
代理公司: | 11299 北京市卓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子英<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中***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水 蓄水单元 蓄水装置 雨水井 本实用新型 进水管 侧壁 混凝土结构 进水口连接 场地条件 方便施工 回用系统 连接方式 内腔连通 施工周期 管材 出水口 环保型 弃流管 圆筒状 雨水 穿过 上游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保型雨水回用系统,包括蓄水装置,所述蓄水装置设有一个或者多个蓄水单元,所述蓄水单元采用圆筒状,所述蓄水装置的上游设有雨水井,所述雨水井设有弃流管,所述雨水井的进水口连接系统进水管,所述雨水井的出水口与所述蓄水装置的进水管连接,各所述蓄水单元通过集水舱相互连接,所述集水舱包括前集水舱和/或后集水舱,所述集水舱采用横截面为矩形的混凝土结构,所述集水舱与所述蓄水单元的连接方式为所述蓄水单元的相应端穿过所述集水舱的侧壁与所述集水舱的内腔连通,与所述集水舱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蓄水单元可以采用管材制成。本实用新型能够明显地减低成本,方便施工,缩短施工周期,扩大能够适应的场地条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保型雨水回用系统,属环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同时,我国约有62%城市曾经发生过内涝,城市“看海”现象时常发生。在城市内涝和缺水这对矛盾问题日益尖锐的情况下,生态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等概念和技术方法应运而生,雨水回用则是其中重要一环。雨水回用系统主要有三大类型:集蓄回用、回渗土壤和涵养利用,以分别适应于不同的要求和场合,本实用新型属于集蓄回用类。
现有雨水集蓄回用的基本技术路线为:管网收集-部分弃流(容积法弃流、小管弃流等)-预处理(物理处理、生物处理等)-储蓄(混凝土蓄水池、塑料雨水模块等)-水质处理(物理处理、生物处理等)-回用(灌溉、洗车等用水相关设备、再次收集回用),其中雨水蓄积存储是关键环节之一,目前主要包括地埋玻璃钢水池、地埋PP模块水池、地埋混凝土水池、机房混凝土水池和机房不锈钢水池几种形式,这些现有技术各有特色,分别在一定场合下取得成功,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安全性较差,承压能力有限;如使用PP模块蓄水池作为储蓄水设备的雨水回用系统,其抗压能力较差,导致系统安全性、适应性下降;(2)施工复杂,工序繁多;如使用混凝土蓄水池作为储蓄水设备的雨水回用系统,其钢筋砼复杂的施工、大规模开挖和深基坑工程,增加了工程的施工难度和风险;(3)材料不可回收,对环境影响较大;现有雨水回用系统使用的材料大多为非环境友好型材料,拆除困难且无法回收;(4)造价高昂。一般而言,雨水回用系统中体量和价格比重最为庞大的储蓄水部分,每立方米造价在8000~13000元。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环保型雨水回用系统,以减低成本,方便施工,缩短施工周期,扩大能够适应的场地条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环保型雨水回用系统,包括蓄水装置,所述蓄水装置设有一个或者多个蓄水单元,所述蓄水单元采用圆筒状(横截面呈圆形的筒,包括等径圆筒和变径圆筒),所述蓄水装置的上游设有雨水井,所述雨水井优选设有弃流管,所述雨水井的进水口连接系统进水管,所述雨水井的出水口与所述蓄水装置的进水管连接。
所述蓄水单元可以采用管材制成,以方便加工,减低制造成本。
所述管材优选为高分子材料管材。
所述管材优选为波纹管,也可以为直管。
所述管材进一步优选为PE双壁波纹管。
当蓄水单元的任一端口不与其他件连接时,应设置堵头将端口封堵住。
所述蓄水单元优选相互平行设置。
当所述蓄水单元的数量为多个时,各所述蓄水单元优选通过集水舱相互连接。
所述集水舱可以包括前集水舱和/或后集水舱。
所述前集水舱位于所述蓄水单元的前面,其延伸方向与所述蓄水单元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后集水舱位于所述蓄水单元的后面,其延伸方向与所述蓄水单元的延伸方向垂直。
当设有前集水舱且不设后集水舱时,全部蓄水单元的前端接入所述前集水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正和恒基国际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正和恒基国际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657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慧园区的水循环装置
- 下一篇:一种节能环保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