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蓄电池组的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69813.2 | 申请日: | 201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919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6 |
发明(设计)人: | 赵宏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M10/625 | 分类号: | H01M10/625;H01M10/6554;H01M10/6563 |
代理公司: | 32108 泰州地益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骆震洲<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族自***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板 散热框 鳍片 蓄电池 顶部中间位置 本实用新型 接电孔 通风孔 箱盖 新能源汽车 蓄电池损坏 吹出气流 导线接触 顶部安装 顶部设置 风扇作用 内部安装 内部设置 散热装置 外壁设置 蓄电池组 导电柱 散热盒 电极 风扇 流出 传递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蓄电池组的散热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的一侧安装有散热框,所述散热框的内部设置有接电孔,且散热框的外壁设置有鳍片,所述箱体的顶部安装有箱盖,所述箱盖的顶部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二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散热板,所述第一散热板的顶部中间位置处安装有开关,本实用新型设置了散热框、散热盒、外线管、通风孔和风扇,接电孔和导电柱长时间接触产生的热量,会传递至鳍片上,在风扇作用下,通过外线管可对鳍片吹出气流,使鳍片的热量从通风孔流出,进而解决了蓄电池的电极长时间与导线接触产生高温,易使蓄电池损坏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蓄电池组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通过对流散热的热量多少,取决于机身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和机体的有效散热面积外,受风速的影响较大,风速越大,散热量就越多;相反,风速越小,散热量也越少。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蓄电池组的散热装置在使用时仍然存在缺陷,例如,传统的蓄电池组在使用时,蓄电池的电极与导线长时间接触,会产生较高的温度,易使电池因高温而损坏,蓄电池组内部导线过多,且不易接牢,使导线与蓄电池之间接触不良,导致蓄电池无法稳定供电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蓄电池组的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蓄电池的电极长时间与导线接触产生高温,易使蓄电池损坏,以及蓄电池组内部导线过多,且不易接牢,使蓄电池组无法稳定供电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蓄电池组的散热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的一侧安装有散热框,所述散热框的内部设置有接电孔,且散热框的外壁设置有鳍片,所述箱体的顶部安装有箱盖,所述箱盖的顶部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二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散热板,所述第一散热板的顶部中间位置处安装有开关,所述开关的两侧均安装有风扇,所述第二散热板的一侧设置有散热盒,所述散热盒与第二散热板之间通过外线管相连接,且散热盒的一侧开设有通风孔,所述散热盒的内部安装有与散热框相匹配的框盖,所述框盖的底部设置有与接电孔相匹配的导电柱,且框盖的顶部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内线管,所述第二散热板的内部安装有卡线板,所述卡线板的内部开设有卡线槽,且卡线板的内部设置有插线板,所述插线板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转接孔,且插线板的底部开设有第一转接孔,所述风扇和蓄电池均与开关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板与第二散热板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线管的直径大于内线管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箱体与箱盖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箱盖的顶端设置有防尘罩。
优选的,所述框盖的外部开设有散热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设置了散热框、散热盒、外线管、通风孔和风扇,通过将散热框和框盖卡合固定,可使接电孔和导电柱接触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散热框外部的鳍片上,在第一散热板的风扇作用下,会通过第二散热板内的外线管,对鳍片吹出气流,使鳍片的热量从散热孔流出,进而解决了蓄电池的电极长时间与导线接触产生高温,易使蓄电池损坏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卡线板、卡线槽、第二转接孔、插线板和第一转接孔,内线管内的导线通过外线管进入第二散热板内,可将导线与卡线板上的卡线槽进行卡合固定,接着将导线的一端与插线板上第二转接孔固定连接,由于第二转接孔开设有多处,可同时安装大量导线,导线汇聚的总电流最终通过第一转接孔送入至外部,避免了蓄电池组内部导线过多,不易接牢的问题,从而解决了导线与电池之间接触不良,使蓄电池组无法稳定供电的问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未经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698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