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离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71734.5 | 申请日: | 201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447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夏乐春;蔡有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中青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48/00 | 分类号: | F16D48/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博深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峥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市闽***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轨 离合器 双离合器 动力轴 本实用新型 第一离合器 驱动元件 套管 离合器技术领域 液压执行 制造成本 双离合 重量轻 联动 上轴 平行 驱动 移动 维护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合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离合器,套设于动力轴上,包括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和控制机构;所述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依次套设在动力轴上;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导轨、执行元件和驱动元件,所述导轨与所述动力轴平行,所述执行元件包括套管、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套管套设在导轨上;所述驱动元件用于驱动执行元件在导轨上轴向移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离合器,通过操纵一个控制机构就可以实现两个离合器之间的联动切换,避免了复杂的液压执行和控制机构,从而实现制造成本低、可靠性高、重量轻、零件数量少、维护简单等优点,大大增强了双离合的适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合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离合器。
背景技术
自动变速器作为汽车及其他机械传动装置的核心部件,目前主要有AMT,AT,DCT,CVT四大类。其中DCT是英文Dual Clutch Transmission的简写,中文直译为双离合变速器。DCT变速箱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离合器对应奇数挡,另一离合器对应偶数挡。当车辆挂入一个挡位时,另一个离合器及对应的下一个挡位已经位于预备状态,只要当前挡位分离就可以立刻接合下一个挡位。双离合变速箱取消了液力变矩器等部件,相对AT等其他类型自动变速器具有传递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相对AMT又具有换档速度快、换档过程平顺等优点。
DCT核心部件为双离合器。现有大部分DCT的双离合器分离和结合的动作由两套独立操纵机构来执行,由自动液压系统控制,这样的液压机构控制复杂,且离合器为常开式,工作时即传递动力时才需要压紧,并且压紧力需要精确控制,过大容易出现摩擦片变形的情况,不足则会导致打滑,在摩擦片磨损后调整十分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离合器,仅由一个离合器控制机构就可以实现两个离合器之间的联动切换,避免了复杂的液压执行和控制机构,结构简单,可靠性更高,且离合器均采用常闭结构,工作压紧力由压簧产生,对离合器控制器运行精度要求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离合器,套设于动力轴上,包括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和控制机构;
所述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依次套设在动力轴上;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导轨、执行元件和驱动元件,所述导轨与所述动力轴平行,所述执行元件包括套管、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套管套设在导轨上,所述第一连杆一端连接套管,另一端连接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连杆一端连接套管,另一端连接第二离合器,且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远离套管的一端均设有U形槽,所述U形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动力轴的直径;
所述驱动元件用于驱动执行元件在导轨上轴向移动。
其中,所述导轨为相同的两根实心管,两根所述实心管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远离所述动力轴的一端套设于两根所述实心管上。
其中,所述第一离合器包括离合器外壳和中心盘,所述离合器外壳上设有第一输出齿轮和从动摩擦片,所述第一输出齿轮与所述离合器外壳固定连接,并空套于所述动力轴上,所述从动摩擦片设于所述离合器外壳的内圆周面上;所述中心盘与所述动力轴固定连接,所述中心盘的外圆周面上设有主动摩擦片,所述第二离合器与所述第一离合器的构造相同,所述第二离合器的离合器外壳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输出齿轮,所述第二输出齿轮空套于所述动力轴上。
其中,所述中心盘上设有压盘、压簧、分离轴承和升板,所述压盘穿设于所述中心盘上,所述压簧的一端与所述压盘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中心盘连接,所述分离轴承空套于所述动力轴上,所述第一离合器的分离轴承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的分离轴承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升板的一端与所述压盘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分离轴承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动力轴与所述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的中心盘通过花键连接,作为离合器的动力输入。
其中,所述驱动元件为液压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中青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福建中青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717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移液器离合机构
- 下一篇:绕片机械刹车装置